功比左宗棠,台灣近代化第一人

全文共3150字 / 閲讀需7分鐘

如果説魏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麼沈葆楨就是將舊中國帶向新世界的第一人。他不僅帶領中國大陸走向近代化,還帶領枱灣走向近代化。

大清帝國江河日下,四海風起雲湧之際,一位被歷史嚴重低估的治世之才走到了時勢的風口浪尖之上。他是林則徐的女婿,左宗棠以三顧茅廬之禮邀請他建設船政,他才答應出山相助。他用了七年的時間,將福建船政學堂打造成了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同時使我國擁有了獨立建造軍艦的能力。

這位在歷史上聲名不顯的治世之才,名為沈葆楨。如果説魏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麼沈葆楨就是將舊中國帶向新世界的第一人。他不僅帶領中國大陸走向近代化,還帶領台灣走向近代化。

沈葆楨 ,福建侯官人。

時人大多將福建船政學堂的功績歸功於左宗棠,然而他才是福建船政學堂真正的創辦人。他創辦的船政學堂培養了無數的人才,其中包括嚴復、詹天佑、陳季同、魏瀚、陳兆翱、林振峯、薩鎮冰、林泰曾、劉步蟾、鄧世昌、黃建勳、林永升、邱寶仁、葉祖珪、李和。

薩鎮冰在民國時任海軍司令

台灣危機

1871年12月,一艘琉球船隻遭遇颶風,隨後漂到了台灣,台灣的牡丹社人民將船上的五十四名日本人全部殺害,史稱“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在此之前早已對台灣虎視眈眈,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出兵的理由,這場事件就此成為了日本進攻台灣的最佳藉口。

1874年,準備充分的日本政府以“招諭酋長”為名,悍然進攻台灣。5月6日,日本第一艘兵船在台灣南部靠岸。在接下來的四天時間裏,陸續又有三艘兵船抵達台灣,日本登岸的兵力自此達到兩千多人。

5月14日,清廷得知了日本入侵台灣的消息。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時的大臣們都有這樣的意識,於是紛紛上奏收回台灣。5月29日,同治帝立刻下令,命沈葆楨為欽差,辦理日本侵台事件。

6月14日,沈葆楨率領士兵乘坐三艘兵船開赴台灣。當他到達台灣之後,立刻展開佈防。台灣的原駐兵力少,沈葆楨不得不從大陸調兵遣將。當時最精鋭的洋槍部隊武毅銘字軍十三營被調往台灣進行防守,兵力在五千左右。

台灣原住民

除此之外,沈葆楨到台灣各地組織民勇,建立地方武裝力量。兵力部署完成之後,沈葆楨從天津調來洋炮,在安平、旗後、澎湖等開口修建炮台,以應對日本隨時可能來犯的海軍。

沈葆楨將軍隊集中駐紮在鳳山、東港等地,對日軍形成了包圍之勢。日寇面對幾倍於己的清軍,不敢冒然出戰,只能等待局勢的進一步變化。可是登台的日軍等不到那一天了,此時正值夏秋換季,台灣南部瘟疫盛行,日軍在瘟疫的肆虐之下,喪失了戰鬥力,死者不計其數。日軍每隔幾天,就會將病死的屍體用兵船載回日本。日本的《徵台私記》對此記載道:“在台日軍共二千五百人,實際能進食米者僅十五、六人而已,其餘僅能進稀飯、米湯之類。”

日本政府得知情況後,不得不與清廷進行談判。當時佔據優勢的清廷手中有談判的籌碼,奈何朝廷軟弱,結果向日本賠銀五十萬兩,日軍才撤退。

日軍撤退之後,清廷第一次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下令讓沿海的邊疆大臣們籌辦海防。其它大臣辦海防的方式以外在防禦為主,比如修建炮台、建造兵船等等。然而沈葆楨不同,他意識到發展才是最佳的防禦方式。

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之下,沈葆楨將落後的台灣一舉帶入了近代化。

走進現代

沈葆楨曾給清廷上書道:“一面撫番,一面開山,以絕它族覬覦之心,以消目前肘腋之患,固未遑為經久之謀。”由此可見,開山撫民是沈葆楨建立台灣防禦的根本所在。

沈葆楨帶領部隊,分成四路開山。一路打通從鳳山到卑南的通路,總長一百七十五里。另一路打通從射藔到卑南的道路,總長二百十四里。第三路打通從彰化到璞石閣的通路,長度有二百六十五里。第四路打通從蘇澳到奇萊的通道,長度有二百零五里。如此算下來,沈葆楨開山修路的總長度在八百五十九里左右。

這四條道路的建設需要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及少數民族部落的阻擾,可謂困難重重。在修路期間,有二千餘名官兵死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之下,受傷的官兵更是不計其數。少數民族部落一直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圈子裏,沈葆楨的修路行為在他們看來,無疑是一種入侵活動。他們阻擾甚至攻擊修路的官兵,沈葆楨只能想盡辦法進行安撫。

沈葆楨用了短短的一年時間,建設好了四條道路,這是台灣開發史上的壯舉。有了這些道路之後,猶如死水的台灣社會開始活絡起來,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都在加強。

沈葆楨為了開化台灣的少數民族,鼓勵大陸人民自由進入台灣。在此之前,台灣島上雖然也有大陸人民,但他們都是集中生活在台灣的沿海地帶。道路修好之後,越來越多的大陸人民進入台灣的中部,與少數民族相互來往,相互影響。在這樣的影響之下,島上的人們拋棄了民族間的隔閡,逐漸形成了統一的一體。

沈葆楨題鄭成功廟拓

沈葆楨為了加強對台灣的管理,向朝廷建議將福建巡撫移駐台灣。因為台灣雖屬於福建巡撫管轄,但是台灣的大小事務實際掌握在台灣鎮、道官員們的手中。這羣官員魚肉百姓,而福建巡撫遠在大陸,鞭長莫及。

朝廷根據沈葆楨的建議,命福建巡撫在每年冬春兩季駐台,夏秋兩季駐閩。這加強了朝廷對台灣的統治與管理,同時也整頓了台灣的吏治。

人民的統一意識構成了台灣近代化的基礎,良好的政治環境提供了變革的土壤,而經濟發展是近代化的推動力。台灣富有煤礦,但是規模小,銷路窄,根本的原因在於煤税。當時外國煤進口的煤税在每噸税銀五分左右,而台灣出口的煤税高達每噸税銀六錢七分二釐。

這直接導致台灣煤缺乏競爭優勢,根本不好賣,不好賣自然沒人願意開採煤礦。沈葆楨意識到這個情況之後,多次向朝廷上疏請求削減台灣的煤税。朝廷同意了沈葆楨的建議,台灣煤自此之後擴大經營,銷路通暢。

台灣運煤的火車

除此之外,沈葆楨意識到大陸與台灣海峽隔絕,信息傳播速度緩慢。於是沈葆楨在福建船政學堂開設了電報學堂,這是中國第一家電報學校。從電報學堂走出了140名畢業生,他們成為了中國近代信息業的奠基人。

福建船政學堂

1887年7月,一羣電報學堂畢業生抵達台灣,建設海底電纜。一個多月後,一條長達117海里的跨海電報電纜鋪設完成。這是我國第一條海底電纜,它成為了大陸和台灣的臍帶。

沈葆楨卻沒等到海底電纜建成的那一天,他於1879年去世。在臨終前,沈葆楨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購買鐵甲船。他一直憧憬着一幅畫面:浩瀚無垠的大海上,我國的鐵甲船航行在中國海域之上,再也沒有他國軍艦膽敢駛入我國海域,再也沒有他國勢力膽敢染指台灣。

李鴻章曾這樣稱讚沈葆楨:“我公在彼開此風氣,善為始基,其功更逾於掃蕩倭奴十萬矣!”《申報》曾這樣報道沈葆楨:“此一役也,中國可謂思患預防者矣。”

如果沒有沈葆楨推開台灣近代化的大門,那麼台灣的發展與繁榮無疑會成為一個問號。令人略感遺憾的是,這位台灣近代化第一人,或許已經被台灣人民所遺忘了吧。

- 完 -

香港歷史的深情回眸 大宋最牛老爸,生於1009年 温泉關戰役:改變了西方的歷史? 戚嘉林:兩岸攤牌不歸路前的最後示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9 字。

轉載請註明: 功比左宗棠,台灣近代化第一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