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科創項目並非不能“高大上”,參與比獲獎更重要

科創大賽、科創達人挑戰賽、“小院士”評選、機器人競賽……多元的平台為懷揣科技夢想的孩子們提供了展示窗口,不可否認,也為部分人提供了投機取巧的空間。近日,部分出自小學生的“高端課題”在引發公眾關注的同時,也讓更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成果進入大眾視野。

記者查詢發現,中小學生科創項目,既有與腫瘤微環境、虛擬現實、智能學習、石墨烯、人機交互等前沿熱點相關的“高大上”的研究探索,也有對排水井蓋、鋤頭、螺絲等身邊事物的改進創新。

孩子的科創項目並非不能“高大上”,參與比獲獎更重要

在第37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舉行的展示活動上,眾多學生參觀“科技創新成果”展覽。卜向東攝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選題,專家指出,青少年開展科創,在充分理解課內外所學知識基礎上,舉一反三,有所發揮和應用,就屬於創新,對於孩子而言不是一味追求原始創新,也切忌過深、過偏、過怪。

孩子的課題並非不能“高大上”

有着20多年學生科創項目輔導經歷、曾獲“全國十佳科技輔導員”稱號的於加(化名)認為:“不是説高大上的項目,學生就一定研究不了。”他介紹,科技、教育部門推出了多個項目,為學有餘力的孩子們的夢想“助力”;尤其對於北京的中學生來説,更是有着充足的高校資源和科研平台進行所謂的“高端”課題研究。

比如,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打造的“翱翔計劃”,中國科協、教育部的“英才計劃”等都致力於開展創新人才培養,讓中學生提前走進科研院所開展課題研究。於加説:“這些孩子進行高大上的研究再正常不過了。”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的劉楚驊就是科研資源的受益者。作為一名中學生,她將自己的研究對象瞄向了近代醫學“不死的癌症”——痛風。看似中學生難以觸及的選題,源自中科院專家講座的啓發。“一次,中科院專家來到學校做講座,談到磁處理具有無損、無毒、無污染的特點,而且多年的實驗室與現場應用都證實磁場不利於管道中晶體的長大。”專家的一席話讓劉楚驊動了心思,“對工業管道晶體有作用,會不會對人體內‘管道’的晶體也有幫助呢?”

孩子的科創項目並非不能“高大上”,參與比獲獎更重要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學生劉楚驊在做科學實驗。

劉楚驊説,媽媽的好友是一名痛風病患者,變形的手腳以及折磨人的疼痛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她模糊地知道,痛風的原因就在於血液中尿酸太高並在患病關節析出,形成痛風石,不斷刺激神經產生了疼痛。“這些惱人的痛風石能否也通過磁處理進行干預呢?”與老師一交流,想法得到了肯定。老師談到,在臨牀上,磁療對緩解痛風的確有療效,但是機理一直未被揭示清楚。

於是,劉楚驊以《磁場干預痛風石主要成分尿酸鈉晶體生長的影響條件探究》參加了翱翔計劃,成為第12期翱翔學員,在學校老師和中科院物理所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的指導下,踏入科研的精彩世界。

不過,“高大上”課題的確有摻假可能。中國科技館原館長、北京市科協原副主席王渝生,曾擔任過好幾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終審評委會委員、副主任,他就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中小學生為了參加大賽取得名次,不切實際地選擇了“高大上”的題目,“一般是學校的輔導老師和作為專家學者的家長過分‘代勞’的結果,這是很不正常的。”

小切口背後也有大探索

當然,更多的研究靈感還是來自生活,尤其對於低幼階段的學生來説。

科技輔導老師張好(化名)介紹,她在啓迪學生確定科創項目選題時,一般從學生的興趣着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此,於加也表示認同,“小孩子大多喜歡小動物、小植物,他們的觀察角度跟我們大人是不一樣的,所以有時候會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產出。”即便是購物、動漫這類聽上去與科研無關的愛好,背後也可能隱藏着可以挖掘的社會學課題。

生活中的痛點是不少科技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重點,也是孩子們靈感的源泉。

畢業於人大附中的王佳琦,中學期間就獲得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她的不少科研靈感,就來自對身邊事物的細緻觀察。初中時,北京深受霧霾困擾。霧霾一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關窗。“關窗到底有沒有效果?”看似常見的做法,王佳琦決定以實驗驗證。在中國科學院地理所老師指導下,她監測分析了室內外大氣霧霾濃度區別,並獲得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孩子的科創項目並非不能“高大上”,參與比獲獎更重要

2018年3月 第十六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頒發,王佳琦、賀婉卓等10位中學生獲此榮譽。圖片來自學生科技網

進入高中,王佳琦加入人大附中遠古探秘社,並擔任了副社長。在學校博物館參觀時,一個長約10釐米的中空管狀岩石引起她的注意,那件展品叫雷擊石,其內壁光滑、外壁吸附了砂礫,有些粗糙。“這個岩石是怎麼形成的?能複製嗎?”好奇心又讓她開始行動了。

在校內外老師指導之下,她和同學一起開展“雷擊石的鑑別與人工合成嘗試”研究課題。那段日子,她並不輕鬆,雙休日、寒假幾乎都要投入到課題中。他們還多次來到野外考察,採集標本。“門頭溝深山、二連浩特空曠荒漠、山東淄博等古生物活躍的地方,都留下我們的足跡。”王佳琦記得,有次在內蒙古步行至荒漠深處,暴雨突襲,因地界空曠,擔心閃電,“所有人都不打傘,空中雷電交加、暴雨傾盆,我們被淋了個落湯雞!”

更大膽的冒險則是在山東沾化中科院一個氣象觀測站,王佳琦和同學嘗試做人工引雷製作雷擊石的實驗,“當雷電來時,向空中發射火箭,下面墜有銅線,將雷電引至地面的石英砂池,做引雷擊石。”

到底什麼樣的獎項受評委青睞?王渝生分析,對中小學生來講,讓他們在學校課堂科技教學和課外科技活動基礎上,充分理解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有所發揮,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就屬於創新,而不是一味追求原始的創造發明。

他也坦言:“孩子們的科技論文,其內容往往是前人結論的追述和延伸;孩子們的新奇實驗,往往是重複在科技界眾所周知的事實;孩子們的科技創新過程,實際上是在體會、瞭解、學習、模仿科學家從事科研工作的方法和遊戲規則。所以,不宜追求項目名稱和內容的‘高大上’,切忌過深過偏甚至過怪的題目和內容。”

參與科研的過程比獲獎更重要

為追求獎項失去科研初心的話題最近也頻繁引發討論。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競賽主辦單位要全面開展一次自查,對以往獲獎項目的真實性、獨創性進行復核。

事實上,對於很多孩子來説,從確定選題到一路獲獎的整個經歷,有時候比獲獎這個結果更重要。

“最開始做實驗時連手套都忘了戴,對什麼是‘自主設計實驗’也根本沒有概念。”參加過“翱翔計劃”之後,劉楚驊説,自己對科研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深切的嚮往,在實驗探究過程中,不斷經歷失敗也不斷享受驚喜,“科研並沒有我想象地那麼枯燥,不斷髮現的過程其實很有魅力。”當然,科研還需要一顆強大的心。

經歷過“北京城區自行車路網現狀”調查的王月林,則因為科研探究,成了申請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個中學生。當時,為了瞭解北京市公共自行車道的相關信息,她唐突“闖”入路政部門,經過引導提交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讓工作人員頗為吃驚。

北京八中畢業生賀婉卓曾通過“英才計劃”在中科院開展《天冬多糖通過誘導細胞凋亡選擇性抑制髓源抑制性細胞》研究,並前往國外參賽。與世界各國的優秀選手交流後,她意識到自己的項目實用性不夠強,應該進一步從臨牀角度入手,解決實際問題。比賽中,她還接觸到生物醫學領域的前沿專家,接受質詢,在專家指導下,“我接觸到了大量專業的文獻和知識,初步建立了較為專業的思維方式與習慣。”

而王佳琦也提到,在野外考察時候,“經歷一次次挫折後我學會了堅強。”

於加總結,做科研並不只是悶頭做實驗,還需要有與人採訪調研的技巧、答辯展示的能力、展板佈置規劃的能力等,這是一個綜合能力的提升。

幹了一輩子科研和科普工作,王渝生有感而發。“無論是評委、家長還是輔導教師,都要堅守誠信、以身作則,樹立誠信友善為榮、弄虛作假為恥的正確榮辱觀,引導青少年通過創新大賽等活動成長為真正的科學家!”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牛偉坤 任敏

編輯:徐慧瑤

流程編輯:郭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51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的科創項目並非不能“高大上”,參與比獲獎更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