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曹操在《三國志》中評價荀彧:“吾之子房也。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鋭,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勳。”

曹操對荀彧的這番評價,可謂是相當高了!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每逢亂世,豪傑湧現,人才輩出。三國時期亦是如此,猛將如雲、謀臣如雨,最負盛名者莫過於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但亂世中逐鹿中原又怎得只靠一人之力,三大勢力的角逐更是其麾下眾多猛將能臣的比拼。

三國中能臣雖多,但能夠被譽為有王佐之才的卻是不多,大名鼎鼎的荀彧和周瑜便都是其中之一。而荀彧不僅被東漢末年名士何顒稱為“王佐才也!”,亦是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也!”

荀彧:“吾之子房”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當時的荀氏家族是當地有名的名門望族,荀子更是荀彧的祖先。

荀彧的祖父荀淑學識淵博,在東漢人氣極高,荀彧的父親和叔父都曾在漢朝為官,叔父荀爽更是曾位列三公。荀彧無論是在學識還是品行方面,都有着祖父的影子。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荀彧早年便在當地極富盛名,曾因舉孝廉在朝廷為官。後董卓禍亂,他被迫棄官回家,為了躲避戰亂而到了冀州,併成為了袁紹手下的一名謀士,袁紹亦是將荀彧為座上賓。

但荀彧早早就已經看出了袁紹成不了事,於是在袁紹如日中天之時就毅然決然的離開了袁紹,並投奔了剛剛起步的曹操。這時的曹操還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荀彧的到來無疑是讓曹操十分歡喜,曹操稱荀彧為“吾之子房”便是出自此時。

事實證明,曹操的這句高度評價確實沒有一點虛,因為荀彧確實為曹操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勞。

首先,曹魏的基本戰略都是出自於荀彧,曹操在政治、軍事上的許多作為可以説都是根據荀彧所制定好的道路在前進的。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其次,荀彧為曹魏一手打造了一個優秀的謀士集團。荀彧識人極準,他親自為曹操推薦了眾多賢才,諸如鍾繇、荀攸、程昱、陳羣、戲志才、郭嘉等人。

再者,荀彧在戰術上也做了很大的貢獻。呂布突襲兗州時,荀彧和程昱一起保住了鄄城、範縣、東阿三縣,為曹操反攻兗州奠定了基礎;官渡之戰時,在曹操和袁紹決戰最艱難的時候,也是因荀彧的勸阻,曹操才沒有撤回許都,才有了後來的勝利……

種種可見,在曹操平定北方的過程中,荀彧的功勞可以説是相當大的。若是説曹魏帝國崛起,除了曹操本身的能力以外,荀彧至少能佔到剩下功勞的一半。

無論是在官渡之戰時提出四勝論,還是平定兗州時正確指導,又或是袁紹初敗,曹軍度過黃河乘勝追擊,荀彧都為曹操稱雄天下而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礎。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功臣,卻最終被曹操疏遠,甚至導致了他最後的死亡。這其中又有着什麼樣的緣由呢?

阻止曹操稱魏公,二人反目的來源

荀彧與曹操的反目應當是來源於荀彧曾經對曹操説出的這句話。

建安十七年時,董昭等大臣曾密謀要上書漢獻帝——為曹操加封國公並進九錫禮。但此舉卻被荀彧以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這十個字所制止了。

彼時的荀彧為了制止曹操受九錫之禮,勸告曹操:若是一旦其受九錫,原本忠於漢室的大臣也必然會站出來反對。這句話可謂是直指曹操的要害,點出了曹操心中害怕的事情,也成了曹操和荀彧之間不可彌合的矛盾來源。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事實上,荀彧對於曹操並非是一味的“死忠”。他並不是曹操的私臣,他更像是漢室的臣子。他幫助曹操壯大勢力,其根源是在於曹操是漢朝的丞相,在本質上是在幫助漢室。

因此,當曹操做的是對大漢朝有利的事,荀彧便屢出其計,一旦曹操做出了對大漢朝不利的事,荀彧自然就出面反對。

可見荀彧與曹操之間的關係其實是很微妙的。荀彧盡心輔佐曹操的目的是匡扶漢室,於是當曹操的真實面目徹底暴露時,荀彧也認識到了,自己無力阻止曹操將漢室傾頹,也無法再匡扶漢室了。

事實上,曹操對漢室的“取而代之”之心是隨着曹魏實力的強大而增長的,這也正是荀彧所無法左右的。在曹操爭奪天下的初期,荀彧為曹操屢出奇策、拉攏人才;但等到官渡之戰後,曹操勢力已經能夠分一杯羹的時候,荀彧便鮮有主動獻計,更多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從這裏就已經不難看出了,曹操雖然重視荀彧,但是荀彧不願意他取代漢室而盡力推辭的心思也是很明顯了。

再從荀彧上表反對曹操稱魏公的文字來看,這寥寥數語雖看似柔軟,但其中帶刀,足以揭露曹操道貌岸然的本質,曹操自然能夠懂得荀彧的箇中意思。

對於荀彧來説,他這麼做無疑是將生死置之度外,因為是自己極力輔佐之人毀了他匡扶漢室的奮鬥目標,而他也成了滅漢室的主要推手,可想而知他內心的痛苦。

不論如何,荀彧此時都已經成為了曹操稱霸天下腳石,兩人關係破裂已經成了必然之勢。於是,曹操送給了荀彧一個空盒子,大致之意不過便是:盒內無食,想食自採(裁)。因此,荀彧自殺而亡的説法在後世中流傳開來。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終走向衰落的曹魏集團

當然,曹操和荀彧兩人的觀念發生嚴重分歧不是一時之間的。自從曹操討伐赤壁失敗之後,曹操的主要目標就已經由統一天下變成了篡漢自立,而荀彧一開始為曹操所制定的策略卻是基於延續大漢王朝的這個出發點的。

可見,荀彧的策略已然無法為曹操所用,再加上曹操已經有了一個成熟的謀士團,自然對於荀彧就沒那麼需要了。

其次,作為潁川士族的代表人物,荀彧的觀點在潁川士族羣體中是有着重大影響的。潁川士族羣體作為曹操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整個曹魏集團的成敗有着一定性的決定作用。因此出於集團的穩定,曹操也必然選擇殺荀彧。

那麼在荀彧心中,阻止曹操受九錫之禮到底是僅僅為了自己的私心,或者是有其他的打算呢?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事實上,荀彧的看法是極有遠見的。在曹操稱魏公後,曹魏內部的反對聲音就越來越強烈,外部的抵抗也是如此。

曹操因擔心內部的變故而無法長期在外征戰,最終導致了他錯過平定益州的機會,使得劉備做大,併吞並漢川。再加上夏侯敗亡、東三郡的相繼投降等等,使得魏國一度風雨飄搖,走向衰落的道路。

而曹操在經過了稱魏公之舉,便已經走上了日薄西山的道路,此後面臨的便是眾叛親離、內部不穩,最終使曹魏政權崩潰。

而這一切荀彧在早年就已經有所預警了。他時常以高祖比喻曹操,但高祖並非沒有稱帝之心,可卻能夠以天下為重、察納雅言,最終天下歸心。不至不取正是荀彧希望曹操所能夠做到的。然而,曹操的性格和野心註定了他不及高祖,以至於晚年的霸業中衰,葬送一切。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小結

荀彧作為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賢才和智士,他無疑有着過人的洞察力以及長遠的眼光,這也是為何他能夠成為曹操麾下的“王佐之才”。

但隨着曹魏勢力的膨脹,曹操已然有了自立之心,儘管荀彧深知漢室已不可復,但他依舊無法背棄象徵正統的漢室。他是一個真正的君子,恢復漢室是他的初心,亦是衷心。所以儘管他有出將入相之才,但是卻無法真正投身於曹操的大計之中。荀彧已經做到了無愧於曹操,無愧於漢室。

參考資料:《三國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37 字。

轉載請註明: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淒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