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時期,天下大亂,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互相兼併的局面,戰爭的慘烈程度絲毫不亞於戰國時期;不過戰國時期形成的是七雄爭霸,而東漢末年形成的是三國鼎立。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但決定戰場勝負的因素無非兵力多寡和謀劃,尤其謀劃至關重要,也別説什麼陰謀詭計,兵聖孫武就曾説過:“兵者,詭道也。”
所謂君子之戰,也就春秋時期發生過而已,自進入戰國之後,哪場戰役背後不是雙方或多方的謀劃算計?到三國時期的時候,謀士的作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峯。而且有謀士和沒謀士的差距很明顯,在呂布沒得到陳宮時,只能到處找人投靠;在劉備有諸葛亮之前,也是隻能寄居劉表處。
在這種情況下,謀士的地位前所未有的被提升了起來,哪個大諸侯麾下的謀士團地位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各類自覺聰慧的人,都出來選擇一方勢力投靠,不過經過一番大浪淘沙下來,剩下來的卻也是寥寥無幾,而這裏所要盤點的就是寥寥無幾中的佼佼者;謀士最難的是什麼?最難的就是算無遺策,而在三國時期,真正能做到算無遺策的卻只有兩人,來看看都是誰吧。
第一位:荀攸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不過荀攸的年齡比荀彧還大幾歲,這其中的原因,估計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懂吧。荀家是潁川的大族,不過這荀攸的身世卻有點慘,自幼父母雙亡,是祖父將他養大的,但祖父在他十三歲的時候也去世了。但荀攸聰慧無比,大將軍何進徵海內名士時,荀攸也在其中,後拜黃門侍郎。
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在官渡之戰中,計斬顏良,又計斬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又力勸曹操採納許攸之計奔襲烏巢,又力勸曹洪接納張郃、高覽,皆立下大功。
在公元203年時,曹操想征伐劉表,手下謀士紛紛出謀獻策,唯有荀攸不贊同,荀攸力排眾議,主張趁袁紹諸子不和而先攻河北;事實證明了荀攸建議的正確性,因而荀攸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在公元207年時,曹操下令論功行賞,説:“為人忠誠正直而善於密謀,為我安撫內外的人是文若,公達則次於他。”這也是為何説荀攸是曹操“謀主”的出處。
當時的荀攸都年過六十了,曹操覺得還是少讓荀攸跟着東奔西走了,於是將荀攸轉為中軍師。擔任中軍師的荀攸不在經常隨軍征戰,而是為曹操留守後方,掌管刑罰之責;所以荀攸就錯過了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敗仗——赤壁之戰。這荀攸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他生前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後世不得而知。
第二位:賈詡
武威郡賈氏一族可謂正統的儒學豪門,賈詡的祖上乃是西漢賈誼,賈誼師從西漢宰相張蒼,張蒼師從儒學三巨頭之一的荀子,張蒼乃是荀子的關門弟子,得意門生。而賈詡自幼便展現出了極為卓絕的聰明才智,不過卻也極為自私,所謀皆為保全自己;曾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
李傕等人失敗後,賈詡轉身投奔同鄉段煨,輾轉成為同鄉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在曹丕稱帝后,感念賈詡對自己的幫助,故而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返。
如果非要説三國第一謀士是誰?估計就是這個賈詡了,不過這賈詡的計謀大多狠毒,所以賈詡又得了一個稱號——毒士; 也或許賈詡知道自己的計謀有傷天和,故而後期很少出謀了,最多就是在曹操或曹丕問起的時候,才説那麼兩句,雖然地位高,但行事極為低調,堅決不結黨營私,和朝中官員交流都極少。
可能會有很多人有疑問,難道諸葛亮、荀彧、郭嘉、法正等人不是嗎?別説,這還真不是亂編的,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説的“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諸葛亮和荀彧更多的是治理內政,雖有出謀劃策,但終究不多;郭嘉是戰略家,基本上沒出過計謀;法正能力雖強,但奈何死的太早,出謀不多,而其他的就不説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