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為什麼那麼快滅亡?自己把自己嚇死了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下北京城,推翻了明朝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沒過多久,消息傳到東北滿清這邊,攝政王多爾袞立即決定趁中原局勢混亂,舉傾國之兵南下。四月,清軍在山海關附近擊敗了前來迎戰的李自成,之後乘勝追擊,迅速佔領了河北、山東以及山西部分地區。
當時中國的局勢非常混亂,明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明朝殘餘勢力在江南地區又成立了南明政權。而在北方,滿清政權和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政權正處在針鋒相對的狀態中。從實力上來看,清軍戰鬥力最強,但兵力只有區區十幾萬人。大順和南明各自都擁兵超過百萬之眾,不過士兵中魚龍混雜,真正能打的人卻不多。因此,究竟哪方勢力最終可以一統天下,在當時來説還是個未知數。
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是個非常傑出的人物,清軍之所以能成功入關,一大半的功勞都得歸於他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不過,在輕鬆佔領了北京後,多爾袞顯然產生了輕敵思想,他以為大順和南明都不堪一擊,剩下的事不過是接管地方,享受勝利果實而已。於是在這一年的十月,多爾袞下令兵分兩路,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統兵取道山西北部和內蒙古進攻陝北,得手後向南推進,摧毀以西安為中心的大順政權;另一路由豫親王多鐸、恭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等率領南下,消滅弘光朝廷。
上面已經提到過,清軍入關之初,兵力只有十幾萬人。這樣兵分兩路向全國推進,京畿地區就只剩下很少量的兵力駐守了。從客觀情況上來看,這可以説是一個致命的昏招。因為即便兩路主力進展順利,也勢必越走越遠,呼應不及。而北京、河北等地被清軍攻佔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民心不穩。此時若有義軍起事,留在北京的滿清最高統治階層將有被一網打盡的危險。況且大順和南明都還具備相當實力,兵分兩路出擊只要其中一路出現問題,則勢必會引起連鎖反應,最後導致滿盤皆輸的結局。
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多爾袞及時調整了戰略部署。起因到不是怕後方空虛,而是他發現李自成的大順軍遠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弱,還沒等清軍主力出師,大順軍就在河南懷慶地區發動了反攻,並打敗了清軍。於是多爾袞下令讓原本準備南下的豫親王多鐸這一路清軍,也投入到征討李自成的軍事行動中去。
這樣一來,大順政權的軍事壓力倍增,但滿清在京畿地區防備空虛的狀況卻沒發生改變。對南明來説,此時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絕佳機會。只要在清軍主力越走越遠,和李自成軍殺得難分難解時出兵北伐,滿清必然無法同時應付。即便無法趁勢收復北京,也至少可以重挫清軍,同時大大提升軍隊士氣和民心。然而,南明朝廷中的當權人物,如馬士英、史可法等人都不敢下令出兵,生怕激怒清廷,引火上身。結果,在經過幾個月的征戰後,清軍徹底擊潰了李自成軍,統一了整個北方,南明卻眼睜睜看着機會從手中流逝,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1645年四月,清軍開始大舉南下。南明上下畏敵如虎,一看到清軍過來就望風而降,百萬大軍瞬間土崩瓦解。五月十五日,清軍兵不血刃進入有二十萬明軍駐守的南明國都南京,南明弘光政權滅亡。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多爾袞之所以敢讓清軍兩路主力都投入到西線戰場上,也是吃準了南明不敢輕舉妄動。南明弘光朝廷空有百萬大軍,結果卻是自己把自己嚇死了。
參考文獻:《清世祖實錄》、《甲申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