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什麼都“三分鐘熱度”?學會“內驅力效應”,輕鬆解決問題

去樓下理髮店理髮,幫我理髮的也是一位孩子媽媽,當時她兒子正準備出發去興趣班上課,但是能明顯看出來孩子是很排斥去的。等她兒子走後我們就聊到了給孩子報興趣班的苦惱,原來她兒子前段時間在學圍棋,但是最近經常和媽媽説道“媽媽,我不想學了,我現在對這個沒興趣了”。而她告訴我這已經是她給孩子換過的第三個興趣班了,每次都是學着學着就不想繼續了,問他原因的話到最後就是“沒興趣了,不想再學了”。

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有這樣的苦惱,都知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是孩子的興趣總是維持得很短暫,而這時候有的父母除了讓孩子繼續這麼硬着頭皮學下去,有的就只能重新再找新的興趣。誠然,找到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很難,但是這樣的情況真的是沒有興趣了才不想學嗎?我覺得未必,很大的可能是因為孩子學不好了才沒有興趣了,要是孩子能學好,再比一般人學得更好,再到比大多數人都學得好,那他自然而然就能將興趣堅持下去了。道理轉換到學習上也是一樣的,這樣的一個能讓孩子慢慢自主學習,自主進步的過程,其實就是“內驅力效應”起作用的一個過程。

內驅力是有機體產生一定行為的內部力量,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了成就動機理論,其中包括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三個方面的內容。

1.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和了解周圍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

2.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孩子個體地要求自己成功完成學業,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

3.附屬內驅力,是孩子為了獲取父母。老師或者集體的讚許或認可,而努力地想把學習抓好的一種需要。

1.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前幾天我們一家三口下樓散步,孩子爸爸是個對動植物特別感興趣的人,出門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蟲子,女兒對於這些知識原本都是不知道的,跟着爸爸她發現了以前沒注意過的小小世界。回家後翻出了以前都不愛看的科普繪本《和雨蛙爸爸一起去採集昆蟲》,來回反覆地讓我們給她讀。等再次下樓的時候,看見那些昆蟲,她已經能很開心地告訴我名字了。

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威廉·戴蒙教授,通過長期研究發現,優秀的真正有潛力的學生,學習動機往往不是由階段性目標外在驅動,而是由內在目的驅動的。當孩子為了獲得某些技能或者知識的時候,就會產生內驅力,能夠激發出學習的興趣。

2.一定範圍內,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通常情況下,學習動機越強烈,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取得的學習效果也就越好。因此,學習的效果是隨着學習動機的增強而提高的。需要注意的是任務的難易度不同,任務的難度過高的話也會影響學習的效率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也説明了這種關係。

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通過研究證實,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是倒U型的曲線關係。學習的驅動力處於適宜的強度時,學習效果最佳;當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當強度超過頂峯時,會引起過度焦慮和緊張,反而會降低學習效率。

3.有利於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的判斷和評價。

當孩子的內驅力被啓動後,會自己更加地努力學習,進步就是必然的事情,孩子自己也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個體的成敗經驗是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的因素,成功的經驗能提高期望。當自我效能提高後,孩子更敢於面對困難,更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可以克服挑戰。這也形成了一個系統的增強迴路,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1.讓孩子保持好奇心,激發孩子主動探索求知的慾望 -提升認知內驅力

心理學家柏爾林指出,人有一種認知的好奇心,總是想獲取各種用來理解和控制環境的知識。只要不是太危險,就應該儘量鼓勵孩子們去好奇,尤其是對於大自然的鮮活的知識更加有好奇心。

曾國藩給孩子早期閲讀的書籍和當時的絕大部分人都不一樣,他選擇的是《爾雅》,相當於現在的博物學,通過《爾雅》讓孩子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如今的各種資源都很豐富,除了書本上的知識,父母可以帶孩子多去户外,接觸大自然,也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這些都是最容易激發孩子好奇心的。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但是好奇心會慢慢消退,而當孩子慢慢長大,抽象思維慢慢開始發展的時候,父母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利用驚奇、疑問、困惑等方法,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多給孩子提問,引導孩子思考探索。這種方法也是孩子整合信息的過程,也是提升孩子認知內驅力的方法。

2.拆分學習步驟,打造“峯值體驗” -提升自我提高內驅力

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孩子經常會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進而想學習。如果遇到了困難,孩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如此反覆很容易讓孩子“習得性無助”。父母需要做的是關注孩子的狀態,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幫孩子拆分下學習步驟,一個一個小目標地完成,讓孩子覺得目標是能夠完成的,進而完成最終的目標。

這也是“近期目標效應”的應用,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把遠目標變成近目標,把模糊的目標變成具體的目標,讓孩子從心理上產生夠得着的感覺。

心理學上有個説法叫“峯終定律”,指一段經歷最讓人深刻的,是它的峯值瞬間——最好和最壞的體驗和結束的瞬間。

幫孩子把學習步驟拆分,目標細化,在每個小目標完成的時候,孩子能得到“峯值體驗”,也是提升自我提高內驅力的做法。

3.表揚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天賦-提升附屬內驅力

人類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因此我們要多誇獎別人。——拿破崙·希爾

“赫洛克效應”是指及時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價,能強化工作動機,對工作起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優於批評,而批評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評價的好。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的表現,需要父母給出及時的反饋,表揚孩子可以提高自信心,這對孩子來説很重要。有些父母會覺得經常誇獎孩子是不是會讓孩子變得驕傲,這就需要我們在表揚的時候注意方法,表揚的是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去誇孩子聰明,表揚孩子的進步和成長,而不是指誇孩子的表現。

比如我女兒最近看到別的小朋友自行車騎得飛快,自己也是躍躍欲試,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剛開始騎車的她根本沒法控制方向,連蹬車這個動作都是很生疏的。這就讓她很有挫敗感,我給她打氣的話就會説“那些哥哥姐姐都是努力練習才能騎得這麼好的,你看你經過練習已經比你剛開始好了很多了”,而不會説“寶寶,你是最聰明的,你肯定行的”。

孩子都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讚美的,這種需要得到滿足後,便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內驅力,也就是提升了附屬內驅力。

對孩子而言,只憑興趣就能堅持下來的事情不多,學習更是這樣。父母需要通過訓練幫孩子找到學習的內驅力,興趣就會慢慢地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2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學什麼都“三分鐘熱度”?學會“內驅力效應”,輕鬆解決問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