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約上世紀30年代拍攝的奉國寺(資料照片)。
▲奉國寺大雄殿外景(6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姚劍鋒攝
▲6月8日,工作人員對奉國寺的彩繪泥塑進行保護修復。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姚劍鋒攝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張非非、趙洪南)6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小縣城的皇家古剎為何能安然屹立千年?》的報道。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版圖上,曾長期被北方遊牧民族統治的東北及內蒙古地區,早在公元1020年建造了一座融合中華民族諸多文化內涵的曠世傑作,更為神奇的是,歷經千年風雨,今天的她仍完美如初獨立於世,這就是位於遼寧義縣的遼代皇家寺院奉國寺。
千年古剎為何未被戰火毀滅?木構建築為何能千年不朽、屹立不倒?如此大體量、大面積、藝術水平高超的泥塑彩繪、壁畫緣何出現在一千年前的山海關外遼西谷地?帶着許許多多的疑問,記者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走進奉國寺。
(小標題)揭開“千年國寶”的神秘面紗
奉國寺始建於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存有世界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彩繪泥塑造像羣,歷經遼、金、元、明、清,至今整整一千年仍保存完好。1961年被國務院確立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位於山海關外,錦州之北,北倚閭山、南望渤海,大淩河橫貫東西。義縣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裏的歷史建制,可上溯到戰國時代的燕國遼西郡,在西漢時期設置為交黎縣,東漢以後改稱昌黎。遼宋時期,這裏是遼中京道的宜州。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宜州為義州,屬北京道。明代改州治為衞城,屬遼東指揮使司。清代廢衞城,恢復義州。入民國後,義州於民國2年改為義縣,沿用至今。
“一座偉大的建築,往往就是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化象徵。義縣奉國寺大殿就是這樣一座藴含了中華民族諸多文化內涵的曠世傑作。”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如此評價。
王家衞導演的電影《一代宗師》曾在海內外斬獲多項大獎,此片正是取景於奉國寺。電影開篇的背景用的是奉國寺的壁畫,片中有一組鏡頭,攝影機從大殿上的七尊佛像前緩緩掃過,那種令人眩暈的藝術之美,以及恢宏氣魄直抵觀眾的內心。
可以説,凡第一次來到奉國寺的人,無不被其莊嚴、恢宏、壯美的氣度所震撼。
北方初夏的清晨,陽光柔和地照向這片黛瓦紅牆。記者一行來到奉國寺,進入山門,奉國寺大殿的身姿豁然展現,它的全部輪廓牢牢吸引住觀者的視線。宏偉的大殿,與觀者隔着漫長筆直的甬路、內山門、牌樓、天王殿和層層的綠樹,彷彿一位隔着層層面紗的美人,讓人愈發想近前一探究竟。
步下台階,走上甬路,道路兩側綠樹成陣、庭院開闊。漫長甬路的盡頭,內山門前靜卧兩隻石獅,使用本地特有的一種深褐石料,看起來像是鐵鑄的一般。沿建築中軸線穿過層層空間,進入禮儀之門後,奉國寺大殿呈現在面前,其氣宇軒昂,殿堂深邃,雄踞於高台之上,在月台上左右鐘鼓二亭的對比襯托之下,愈加使人感受到一種強烈震撼。
這座單體面積1800平方米,中國現存最大的九開間大殿——大雄殿。其形制為五脊單檐廡殿式,築於高3米的台基之上,面闊九間,長55米,進深五間,寬33米,含月台高達24米。
走近大殿,最先看見殿內陽光照射的部分,歷盡滄桑斑駁的地面、森森而立的殿柱與碑碣。進入高大的殿門,彷彿置身於藝術殿堂。抬眼望去,雕塑羣高大、莊嚴、生動;木構樑架上的彩繪,色彩豔麗,美輪美奐。
義縣文物局局長王飛告訴記者,奉國寺是中國古代保存至今,最為宏大和最為完整的單檐木構建築,殿內存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彩繪泥塑造像羣,它的價值體現在建築、木構樑架上的繪畫、雕塑、石刻、壁畫等多方面。
據王飛介紹,大雄殿內遺存的建築彩繪約4000平方米,主要繪於大雄殿樑架及斗拱內側及內槽斗拱上,全部為遼代原作。這批彩繪不僅年代早,而且數量多,保存完整,藝術價值極高。彩繪內容包括飛天42幅,蓮(荷)花、牡丹、海石榴等若干幅,其中,飛天在我國古代建築彩繪中極為罕見,在建築藝術史和美術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文物鑑賞家楊仁愷先生在《中國書畫》一書中評價遼代彩繪時指出“奉國寺大雄殿樑架上彩繪依然保存很好,光彩奪目,其中的飛天造型特佳,猶存唐代風標,甚為稀見。”
王飛説,奉國寺大殿出檐深遠,氣勢宏偉,莊嚴肅穆,與南方建築比較誇張的飛檐轉角相比,奉國寺大殿屋檐更為平緩,體現出北方遼代粗獷而厚重的風格特點。
(小標題)廣袤的遼西腹地為何建有皇家寺院
談到奉國寺,有必要先回顧一下興建這座建築的歷史背景,那就是雄踞中國北方兩個多世紀的由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國。魏晉之前,契丹人已經居住在今天的內蒙古、遼西一帶,與中原政權屢有戰爭衝突。不過,也就是在常年的部族衝突中,契丹人逐漸吸收了漢文化的影響。據《遼史》記載,契丹人早就宣稱他們是黃帝或炎帝的後裔,與漢族等其他中原民族一樣是炎黃子孫。他們至少在唐代末年開始就以漢化為重要國策,有意願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
公元907年,唐代結束,中原大地開始進入“五代十國”的割據時期。也就是這一年,史稱遼太祖的耶律阿保機被擁立為契丹國主。
那麼,這座距今整整千年的遼國皇家寺院為何選址義縣小城?歷史學家和考古界專家對此有多種説法,這也是學術界多年來一直爭論的話題。但其中公認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奉國寺為遼國第六位皇帝——聖宗皇帝耶律隆緒,為緬懷母親蕭綽(字燕燕,人稱蕭太后)所建。
蕭綽即是在戲劇舞台上為後人所熟知的蕭太后,為遼景宗的皇后、遼“四朝老臣”北府宰相蕭思温的第三女,歷史上是遼國非常有才略、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當時,因景宗皇帝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即史載為:“及即位,嬰風疾,多不視朝。”因此,處理朝中軍政大事,多由皇后蕭綽代理。這就是《契丹國志》卷六所記載的“刑賞政事,用兵追討,皆皇后決之,帝卧牀榻間,拱手而已”。
遼乾享四年(公元982年)九月二十四日,景宗皇帝逝世,他的兒子耶律隆緒即位,即聖宗。蕭綽被尊封為“承天皇太后”。統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蕭綽歸政於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病逝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
義縣,遼稱宜州,居遼中京(大定府,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之東,正是承天太后蕭綽的出生地,也是其家族封地,又是皇帝冊封的皇族頭下州(城)的風水寶地,更是遼國皇帝朝拜五大鎮山之一的北鎮醫巫閭山(遼陵祖陵)的必經之地,在當時具有極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政治意義。因此,聖宗皇帝才會選址於白狼水(今大淩河)、閭山西麓的宜州城外風水要穴,建造規模如此宏大的奉國寺。
(小標題)解開奉國寺歷經劫難仍安好的謎團
人類的歷史,書寫於史書,也書寫於建築。法國詩人、社會學家色伽蘭曾説:“西方的歷史是用石頭寫就的。”那麼,中國則是用木頭書寫了歷史。經過歷年的考察研究,可以確認建造於中唐至北宋末年(含同時期的遼代)的木構建築,迄今不過六十餘處,其中義縣奉國寺大雄殿尤以震撼人心魄的大體量、大氣勢雄冠千古。
歷經千載,奉國寺不可思議地經歷了幾次歷史上的劫難,而雄姿依然。
一劫——金滅遼戰爭。二劫——元滅金戰爭。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碑刻記載:“……兵起,遼金遺剎,一炬列殆盡,獨奉國寺孑然而在……”三劫——元代大地震。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武平(今寧城)發生強烈地震,地震波及奉國寺,周邊房屋均坍塌,而奉國寺殿宇仍巍然屹立。四劫——遼瀋戰役義縣攻堅戰。1948年10月1日,奉國寺大雄殿殿頂被一枚炸彈擊穿,炮彈落在佛祖釋迦牟尼佛雙手之中,有驚無險的是炮彈沒能爆炸,只是損傷了佛像右手(1950年,原遼西省撥專款派文物專家劉謙對其修復)。神奇的是另有兩枚炸彈落在寺院中也成了啞彈。
對於一座千年古剎來説,歷經千年依舊保護得如此完整,堪稱奇蹟。王飛説,金國滅遼國打得十分慘烈,此後在元滅金的殘酷戰爭中,疆域內上千座寺院遭災難性破壞,在這種政權更迭的無數次戰爭中,奉國寺卻屢屢意外地保留了下來,至今都是解不開的謎團。也許正是奉國寺偏居關外一隅,遠離城市而使她能躲過戰火的焚燬,得以保全。至於元代大地震中,奉國寺為何也未傷及毫毛,主要是木構榫卯建築的構造特點起了作用。大雄殿是以木結構的柱、斗拱、梁、坊組成的框架,由巨大的木柱支撐起屋脊,木柱實際上是平置在石柱礎上,而非埋於地下,當地震來臨時,木柱與石柱礎之間可以錯位,起到了化解地震波的作用,木柱在晃動之後又可以歸位,使整體建築安然無損。木構建築中運用的這種力學原理,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奉國寺管理所所長康海鷹告訴記者,整個大雄殿1800平方米,只用了48根巨大木柱,牆裏28根,殿裏20根。歷經千年木柱不腐不朽不倒,這和當時的設計構造有很大的關係。奉國寺的建造充分體現了古代人建造技術的科學性和精湛技藝,比如大殿下面的月台是用夯土堆成的,大殿的木柱立於石柱礎上,避免了木柱埋進土壤致腐朽的破壞性。而木柱的選材皆為成長千年的挺拔油松,至今還有松油湧出,這種木材的“生命力”很是神奇,既能防蛀防潮濕,又不易風化腐朽。
(小標題)修復和保護讓千年古寺走向不朽
在大雄殿內,記者見到了正在對文物進行修復的多名工作人員。
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研究員馬琳燕告訴記者,奉國寺整個建築連同大雄殿內保存的遼代彩塑、彩繪等藝術品,因歲月的流逝而自然風化、破損嚴重,彩塑造像身上的顏料起甲、龜裂、酥鹼、脱落趨勢明顯,浮塵也對其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按照國家文物局的安排,從去年開始對這裏的文物有計劃地開始修復,目前一期工程主要對殿內的彩繪泥塑造像進行修復。
正在現場進行施工的陝西省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張洪説,文物修復是一項非常細緻且耗時很長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一點馬虎,而且文物修復最好使用原材質、原工藝。文物是什麼樣,我們就儘可能用同樣的東西來修復。
據王飛介紹,歷朝歷代對奉國寺都有過維修和保護。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奉國寺的維修項目不斷,保護現狀明顯改觀。從1950年開始,國家就相繼修復了戰爭中損壞的大雄殿屋頂、彩繪泥塑造像斷臂等。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奉國寺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使保護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984年至1989年,國家文物局設計施工,對奉國寺的維修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王飛説,這次維修共耗資五百萬元,針對樑架立柱走閃,個別木構件損壞,進行修補墩接,修舊如舊。更換修補殘破的椽子、望板和瓦頂;加固柱、梁、坊和斗拱;重新砌築了四周檐牆;加固了山牆上壁畫,揭取明代坎窗下面壁畫;加固修繕了月台等。
歷盡千年,在不斷地修復和保護中,奉國寺至今仍散發着不朽的歷史文化藝術光輝,以它突出的特色和完美的遺存,使輝煌的中華文化藝術,通過建築、雕塑、彩繪等藝術形式展現給世人。
離開奉國寺時,已近黃昏,夕陽在大雄殿鉛灰色的巨大屋頂上,塗抹出金黃色的光芒,使這座千年古寺顯得愈加的莊嚴和神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