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為什麼有那麼多爸媽每天都要陪着孩子寫作業?
因為你完全可以想得到,孩子一個人寫作業的時候的,都會做什麼。
前段時間有位爸爸用監控記錄下了兒子一個人寫作業的場景,網友看了之後都説,太真實了,同款孩子。
究竟是什麼樣的場景呢?
part1:爸爸沒出門,孩子認真寫作業;
part2:爸爸一出門,敲牆10秒鐘;
part3:玩兒玩兒牆,門也不能忽視,推拉房門1分31秒;
part4:發呆休息;
part5:椅子下面看看,用時1分38秒;
part6:想起來要寫作業,拿起筆看題,16秒後,無聊感再度來襲;
part7:這次拿筆玩兒牆,拍子打的不錯,用時1分30秒;
part8:不行狀態不好,我乾脆上個廁所去吧,這是正事兒;
……
算一算,整個學習過程只有16秒在看作業,其他零零總總的時間加起來,超過5分鐘是妥妥的。
你家裏有沒有同款孩子?只要讓他寫作業,周圍的一切他都開始感興趣起來。
這種狀態非常典型,大人其實也會有,比如當你工作時,當你面對不想解決的問題時,也特別容易出現這種狀態。
學習對孩子來説,就是這樣一個比較難的事兒,所以他容易產生逃避和排斥心理,很難進入學習狀態。當一個人無法專注於眼下的事情時,很多雜念就會跑到他腦子裏,讓他更加無法專注,同時產生焦慮情緒。
這兩年有一個概念非常流行,包括像谷歌這樣的公司,上到高層,下到普通員工都在積極練習,這個概念叫做“正念”療法,可以幫助人安住當下,正念行動,在做事情的時候變得專注,進入“心流”模式。
“正念”一詞其實來源於佛教,本意是讓人們關注自己的當下升起的每一個念頭,覺知它,觀察它,但是不去做評價,也不去對抗。1979年,正念這個概念用一種去宗教化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開始運用到主流醫學和心理學領域。
很多機構開設正念課程,幫助很多人應對焦慮、失眠、壓力、慢性疼痛等各種問題,正念訓練成為了一種緩解壓力和精神疲憊的流行療法。
那麼正念法對孩子們會有幫助嗎?
那天我讓6歲的兒子試了一下,我們在吃飯,兒子急於給我講他剛剛看的動畫片的情節,我勸他趕緊吃菜,菜要涼了,孩子沒有在意,一邊往嘴裏扒飯一邊繼續跟我聊天。
我想到之前聽一本書叫做《好好吃飯》,裏面就講説,吃飯這件事情也要專注,學會吃飯就是要關注你吃到嘴裏的每一口食物的味道。於是對兒子説,咱們來玩兒個遊戲吧。
我拿來一小蝶葡萄乾,讓孩子一次吃一顆,告訴我他的感覺。
孩子説好的。
吃進去第一顆,他笑嘻嘻的説:“好甜啊,粘在牙齒上了。”
我不説話,微笑着看着他,讓他吃第二顆。
第二顆吃的時候孩子沒説話,我能觀察到他在仔細體味葡萄乾的味道了。
等他吃完,我問他是什麼味道。
孩子仔細描述:“很甜,有點澀。”
很好。
第三顆。
吃完三顆之後,我問兒子,你覺得這三顆那顆最甜啊?
兒子毫不猶豫的回:“第一顆。”
“那顆最難吃呢?”
“最後一個。”
我又讓孩子吃了一顆,然後他就不再吃了,説是隻剩下了澀,甜味不強了。
很神奇,平時最喜歡吃甜食的兒子只吃了四個就不吃了。
這個方法也是我在聽那本《好好吃飯》的時候學到的,書中説,其實好吃的東西,我們集中正念去吃,只需要吃3、4口就夠了,再往下吃你就會覺得味道很平常,只有第一口的時候最好吃。用這個方式來減肥,再好不過了。
説回正念上來,很多時候我們吃飯,工作,都是心不在焉的,吃飯的時候想着別的,學習的時候各種人和事會跑到你的腦子裏來,打亂你的思路,讓你靜不下心來。
這就是心流雜亂的表現。
尤其是我們自己,包括孩子平常太多的時間被手機控制,已經不能享受哪怕一刻的安靜時光。
可是隻要我們把練習一下,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自己正在做的這件事情上,就能體會到這“一平方釐米的靜心。”
具體怎麼練習呢?
這裏有一個正念8步結構圖表:
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快速進入靜心狀態的,主要有這幾個方法。
1.覺察
覺察應對的自動導航模式。
什麼叫自動導航呢?就是孩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不知道自己現在走神了,所以就讓走掉的“神兒”來帶着自己行動,這種狀態下他的行為不受理性的控制,就是想到啥就幹啥,就像開頭視頻中那個孩子,為什麼對周圍的牆、門感興趣,就是他跟着自己遊離的思緒在走,所以一會兒摸摸這個,一會兒碰碰那個。
而覺察,就是發現自己走神,發現自己起了什麼情緒。
訓練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想象自己留了一縷“神識”在牆上,這一分神識可以幫助他觀察他自己腦中的想法,以此培養孩子的客觀思維,從局外人的角度觀察自己的行為。
2.呼吸
呼吸法應對的是胡思亂想模式。
孩子有時候在課堂上,或者在家裏寫作業的時候,會被其他因素所影響,開始胡思亂想。
比如今天我出了一個醜,班裏的同學 會不會笑話我,小明昨天好像生我的氣了,我要不要先跟他道歉,等等。
胡思亂想當然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行動,那麼呼吸法就可以很好的把孩子帶回到自己當下所正在做的這件事。
很簡單,就是讓孩子數一數自己的呼吸,這個過程就可以把孩子的思緒拉回到當下,讓孩子注意到周圍的具體環境。
3.當下
當下應對的是過去未來的過度猶豫,和不斷反芻。
我們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過去的事情反覆反芻,“我當時要是這樣做就好了”,這樣想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人陷在消極的情緒種出不來,更重要的是關注當下。
比如,讓孩子用腳感受一下踩着的地板,是什麼觸感。
這個動作就可以把孩子拉回當下,提醒孩子你一直在浪費你的“現在”,趕緊做自己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吧!
4.允許
允許應對的是排斥反應。
有的孩子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之後,他會非常的着急,非常的暴躁,這就是一種排斥反應。過度的排斥反應,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增加焦慮,對提高效率也沒有幫助。
怎麼引導孩子允許自己的情緒發生呢?
鼓勵孩子察覺到自己沒有辦法專心的時候,把這種狀態告訴父母,然後父母引導孩子,沒有辦法專注,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不要反抗它,而是觀察它,原諒自己,先給自己一個空間。
這時候我們可以先去做點別的,比如幫媽媽疊一下衣服,或者先去洗臉刷牙,先去吃個水果,做這些的時候告訴自己,我是在解決沒有辦法專注的問題,我要把專注力放在疊衣服、刷牙、吃水果這些事情上,而不是想着自己的作業,等我覺得情緒平穩下來了,再去做作業。
這幾個方法不算系統,但是比較適合孩子來進行訓練,多進行幾次,孩子就可以把這些方式內化成自己的方法,然後採用。
當然,這篇文章只討論了孩子的專注力問題,孩子在一個人做作業時候心不在焉的狀態,和他對學習的興趣、學習的難度、自律情況都有關係,這些問題也需要父母關注,並且幫助孩子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