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成年人,而孩子是未成年人,相比之下,當然是成年人的的人生經歷和社會經驗會更加豐富一些,也因此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常會出於“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要多”或者“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要多”這樣的想法來命令孩子做這做那。
美其名曰避免孩子走彎路。可是現實是孩子並不“買賬”。相反,父母越是自己説了算,孩子就越是不聽勸。
這種父母老是用“命令式”的語氣教導孩子的情況在我身邊就非常常見。小區裏的寶媽寶爸們一到週末的時候也會常常帶孩子出來玩,小孩子基本上都屬於“人來瘋”,看到有這麼多的小朋友真是異常興奮,可是同時也比平時更調皮搗蛋了。
這時候就常常能夠聽到來自各個父母的命令式話語——“不許這樣玩”、“不許哭”、“皮癢了,連我的話都不聽了?”、“不準這樣對弟弟妹妹”。因為這樣的教導每次都不奏效,所以這樣的場景經常能夠看到。
孩子做的不好當然要改正,可是為什麼父母的態度都這樣嚴肅了、教導的話都説了這麼多遍了,可是孩子還是置若罔聞、“知錯不改”呢?主要是因為父母這樣命令式的教育方式不對。
這個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會讓父母勞身勞心,還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還看不出來,等到孩子長大了,父母們如果還是“故技重施”,那麼帶來的壞影響很容易就能夠看出來了。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遷,我們也可以轉換一下自己的思考方式,換一種教育方式,比如“反推式教育”。
什麼是反推式教育?
比如孩子放學老是不想作業,這時候命令式的教育可能就是直接對孩子説“不準玩,快寫作業”“再不寫小心被老師罰”之類的話,或者説邊罵邊陪着孩子寫作業。
而反推式教育則是假裝把選擇權給了孩子,他不想寫就先由着他不寫,等到了學校被老師責備了,在同學面前感到羞愧了,自然的也就改了。
也就是説命令式教育是直接把壞結果告訴了孩子,而沒有讓孩子直接體驗到錯誤的做法帶來的慘痛後果;這樣的教育方式顯而易見沒有多大的説服力,只會讓孩子覺得聒噪,讓孩子覺得父母老是管着自己。
而反推式教育則是先不告訴孩子錯誤的做法帶來的後果、不直接禁止孩子做某事,允許孩子去做的同時也要求孩子親身體驗錯誤做法帶來的後果,痛了自然就明白了。
就如著名的主持人孟非在節目裏説過的一般:“那些説自己毛病改不掉的,都是倒黴沒倒透”。
如何運用“反推式教育”?
第一,準確鎖定目標,避免被情緒操控
因為反推式教育是先來思考自己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教育目標,然後根據教育目標制定措施讓孩子親身體驗錯誤做法帶來的後果從而實現教育的,所以目標的鎖定非常的重要。
想要準確的鎖定目標需要我們有一顆足夠冷靜、清醒的大腦,但是要注意,我們的大腦非常容易受情緒的操控進而無法保持冷靜,這會阻礙我們對目標的鎖定進而阻礙我們的“教育事業”。
因此我們要儘量穩定自己的情緒,避免被情緒左右,就如李小龍曾經説過的一般:“我們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所困擾,不良的情緒只會阻礙我們的學業或者發展事業”。
舉個例子,如果看到孩子只顧着玩、不寫作業,那麼別急着生氣,生氣和憤怒於事無補,先冷靜下來、心平氣和的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結果以及該如何做?
當明確了教育目標之後,就可以根據反推式教育的原理來採取一定的措施。比如説目標是讓孩子寫作業,那麼就讓孩子親自體驗一把不寫作業帶來的教訓就可以了。
可是由誰來教訓呢?自然是老師!這時候父母們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達到想要的教育目的了。
第二,仔細衡量後果,選擇正確的體驗方式
反推式教育是講究親身體驗的,這樣帶來的教育才更加深刻,孩子也才能夠更徹底的改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們一定要辨別一下這個親身體驗的過程會不會給孩子的安全帶來危害。
比如説孩子非常愛玩遊戲,每天都是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盯着手機或者電腦,那麼這時候家長們鎖定的目標可能是不想讓孩子成天玩手機,然後根據目標來反推應該採取的必要措施,要注意,此時的措施不應該是讓孩子體驗一把近視帶來的後果從而讓孩子遠離手機。
這帶來的後果太嚴重,對於孩子來説是不利的,所以這樣的措施是不可取的。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找專門的書籍、新聞內容來讓孩子親眼看看關於近視人羣的真實報道,這些真實的事件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據。
它可以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是一種情感上的切身體驗,同樣可以觸動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真切的體會到近視眼帶來的危害從而自覺減少使用手機的次數。
好比《政治正義論》一書中所提到的:
“人們的自覺行動是受感情支配的”
總之,無論是身體參與性的體驗,還是真切的情感體驗,都可以被運用到反推式教育中,前提是不會對孩子的安危構成威脅。
十安媽媽寄語:
時過境遷,一切都在改變、發展,再者,每個孩子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學會靈活變通,固步自封只會讓我們原地踏步,甚至被時代所淘汰。
一如《晉書》中所説的那般:
“變通革弊,與時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