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杜甫的詩全集
杜甫是我國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是那個年代流傳詩作最多的一位詩人,他一生寫有一千五百多首詩歌,有很多都是傳誦千年的名篇。因此《杜甫詩集》就是杜詩的集合,將其詩作進行精選以及整合出版,濃縮其詩的精華,彰顯其詩風采,重現詩歌創作的意境。
杜甫詩集
《杜甫詩集》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於2011年1月,全書共245頁,是國學經典導讀系列的一本。我國廣博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飽含着豐富的精神財富,然而在杜甫的詩歌中,他心繫天下的憂患意識、衷心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不屈權貴的清高正氣以及民為邦本的政治觀念都一一展現無遺。在杜詩中,我們可以讀到他的品德、他的性格、他的命運,感受極其珍貴的精神文明,備受感觸。
這本《杜甫詩集》分為幾個方面,最前頁是導言,之後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杜詩在我國文學史中的地位,從他被稱為詩聖的簡介、其詩對唐前古詩的繼承、對唐後詩作的影響啓迪以及杜詩對於中外文學的貢獻等幾個方面來分析。第二章講的是杜甫的生平,其中涵蓋了他的傳記、他與戰爭、他的流離以及他的思想等多個方面。第三章講解的是杜詩的內容含義,他詩文的主題主要涵蓋了哪幾個方面,反映了何種思想情懷。第四章是杜詩的藝術欣賞,後面幾章講了其詩集的編輯、註釋以及研讀,最後是詩選,將杜甫的佳作收錄其中。
杜甫簡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稱少陵野老,被後人尊稱為詩聖,其詩被稱作詩史,對我國古代詩歌的影響深遠,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 畫像
杜甫出生於北方的名門大士族,家族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陽杜氏,自祖父杜審言起舉家自襄陽遷至鞏縣。杜甫小時候家境優厚,生活寬裕,年幼好學,七歲能成詩文,不過杜甫小時候也十分頑皮,院子裏棗樹熟了的季節,一天可以上樹不知幾回。
杜甫十幾二十歲時好遊歷,四處出遊,24歲時考試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詩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時節二人告別,杜甫結束遊玩回到長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由於杜甫家學淵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達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與抱負,另一方面顯露了他關懷民生與駁斥政治醜惡的思想,逐漸走上了憂國憂民的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漸陷入困境。
此時杜甫仕途也不順,遭遇科考鬧劇,士子全數落選,無奈之下轉投權貴之門依然無果,困居長安十年,鬱郁不得志。
後來遭遇戰亂,杜甫顛沛流離也始終不忘牽掛國家與百姓憂患。此後,杜甫在官場流離,遭遇了世態炎涼,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開始在外漂泊,社會動盪,杜甫對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艱苦,此時作品的產量也極大。
此後,杜甫在船上飄蕩,思鄉心切卻因生活艱苦而不能北上,最終於大曆五年冬,死於一艘小船上,享年59歲。
杜甫被稱為什麼
杜甫作為我國唐朝時期鼎鼎大名的傑出詩人,名垂千古,與李白並稱為“李杜”。如同李白被稱為詩仙一樣,杜甫也被後世尊稱為“詩聖”,那麼它的這個名號究竟是如何得來的呢?
杜甫 塑像
杜甫“詩聖”這樣的譽稱不僅僅是因為他文學造詣極高留下了眾多流傳至今的絕妙詩歌,最重要是他的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憫人心懷蒼生的思慮與情操。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中十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沉穩樸素,在他的作品中能體現出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以及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以及強烈的政治傾向,社會內涵豐富。而另一個方面,杜甫的詩歌總體上可以用“抑揚頓挫”來涵蓋詩風,沉鬱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藴,而頓挫則是形容情感的迂迴抑揚;他詩文中的語言口吻、音律節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詞簡樸通俗,十分寫實,卻盡顯功底,綜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後人以“詩聖”的譽號來尊稱。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於富足的士家,但生活並不順利,晚年清貧且舊病纏身、老無所依。他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卻堅決不向權貴低頭,儘管早年間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縱情四海的放蕩輕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無依無靠,徒有一腔愛國熱情卻沒有報國的機會,在國家動盪身陷內憂外患之時,他日日以國家之憂而憂,以百姓之苦為苦,正是他這種心繫天下的博大胸懷感動了古往今來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生平
杜甫作為我國唐代年間傑出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他一生坎坷,雖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經歷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社會動盪,政權不穩,他一心報國卻沒有門路,心繫百姓卻流離戰亂,中年仕途不順,老年病無所依,留下了許許多多憂國憂民的詩文,感動了世世代代後人。
杜甫 畫像
杜甫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很不錯,家境優越富足,家族文化氣息濃厚,自小就在文學詩歌方面深有天賦,且為人勤奮創作,據悉他私底下的習作能足足裝滿一麻袋。杜甫早年間也如李白般縱情四海,十幾二十歲時到處遊歷,也是在此期間與李白相識,兩人一見如故,杜甫對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兩人分離後,杜甫也還是常常在詩文中提及這位年長的大詩人。
此後,杜甫在官場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終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當時由於宰相李林甫排斥賢士,因此杜甫無論參加科考或者轉投權貴之門均無果,後來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職。他的小兒子也在那個時候餓死了,後被授予一個無用小職,國家爆發戰爭,杜甫也就四處漂泊,躲避戰亂,在友人們在幫助下,暫居於成都草堂。
此後嚴武的職位調動,杜甫一家也隨之流離,最終嚴武去世後,杜甫也就沒了依靠,生活得很艱辛。大曆三年,由於倍思鄉,杜甫踏上歸鄉的渡船,可惜生活艱險,社會動盪,最後病死在一條小船上,享年59歲。
杜甫代表作
杜甫為現實主義詩人,其所寫之詩最大的特點便是能夠很好的將現實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結合,使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得到高度統一,他早年的詩歌多為偉大抱負,在他漫遊時期,詩歌多表現放蕩不羈狂傲的一面,有內心宏偉之志也有山河雄偉之象。
杜甫雕像
在杜甫客居長安期間和經歷“安史之亂”時期,詩歌多為表現仕途不順、動盪年代的社會全貌,深刻的反映了現實的同時也通過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感變化。
杜甫的代表作也在這期間產生,不僅使用獨特的創作風格,而且很好的表達情感,使人產生共鳴,在文學造詣上達到一個新高度。
其中“三吏”、“三別”是杜甫看到人民不僅要忍受戰爭的殘酷還要受到統治者的壓迫,其中感受他們所受的苦難所寫的,分別是《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成為著名的詩集。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杜甫心繫國家興亡,滿腔憤怒之情通過《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爆發悲憤之情。
在杜甫回鄉探望,心繫家人也有幾篇很具代表的著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這都表現了杜甫在旅途所經歷的悲苦之事還有見家庭貧困的現狀以此表達對當時局勢的見解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