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蘇軾的晚年生活不盡如意 蘇軾晚年作品行香子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經典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蘇軾晚年

蘇軾(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因為後來曾經在田園間種田所以自己又號稱“東坡居士”。他在詩詞、書法、書畫等各個領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也是北宋時期文學史上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文人代表之一。蘇軾性格生性豁達,為人坦率認真,他用自己的詩詞表達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態度。但是這樣一個著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的晚年生活卻有了很大的變故。

蘇軾雕塑

首先是從煕寧四年(公元1071年)開始,朝堂之上開始發生轉變,革新變法讓蘇軾有些難以接受,他曾經當着眾大臣的面談論革新的不足之處,因為當時他和朝中許多大臣政見不合,蘇軾只好請求外放,多次到偏遠的地區為官。

後來1080年所發生的“烏台詩案”更成了蘇軾人生的轉折點,直接被抓進牢獄幾次差點喪命,後來還是因為趙匡胤曾經説過不殺賢士這樣的話,蘇東坡這才逃過一劫。他被貶到黃州這樣的偏遠地區,有段時間竟然種田為生。到了1084年(元豐七年)才離開黃州要到汝州去走馬上任,因為路途遙遠且手中經費不足,再加上當時他的小兒子又不幸夭折,種種的打擊夾雜在一起也讓蘇軾身心盡疲,他上表請求去常州居住,這才漸漸安穩下來。

蘇東坡後來也在官場上多次起起伏伏,他漸漸的對官場和仕途已經心灰意冷,可惜在公元1097年的時候,已經62歲的蘇軾再次被貶海南。直到宋徽宗大赦天下,可蘇軾年事已高,終於還是在迴歸的途中逝世。

行香子 蘇軾

蘇軾是我國一代的文學藝術家,他的一生其實過的並不如意,但從他的作品中卻很少看到抱怨,這説明了他思想上的一個明顯昇華,境界上的一個明顯提升。

行香子 蘇軾

眾所周知,蘇軾的晚年生活很不如意,在他將近60歲的時候,朝廷對他是一貶再貶,他的晚年並不是一個正常的老年生活,而是充滿了顛沛流離,在思想上他已經能夠由最初的自我開解,演變成了無可奈何,仕途的不如意已經成為命定之數,無論再如何努力,蘇軾終究是沒能一展所願,《行香子》便是他的中晚期之作。

全首詞表述的意思如下:乘着一葉輕舟,用手滑動着雙槳,度過那七里灘。水顯得十分清澈,將藍天白雲倒映在水中,因為無風景象顯得更加清晰。在那水中的魚兒啊,翱翔自由,水邊旁的沙洲,有很多白鷺鳥,水流在過沙溪之處顯得十分湍急,清冷的小溪,在月色的照耀下顯得十分的明亮。遠處的山脈很多,重重疊疊地排列在一起,就象是屏風之中走出來的畫兒,顯得十分美麗,此情此景,我們不由地感概當嚴老當年未欣賞到的此種風光,痴笑皇帝與臣子如夢般,夢醒也就消失不見了,徒留下那虛有的空名而已。但只有這山景、這雲景、這水景長久的陪伴着我們,不曾消失,永遠美麗。

這首詞中,蘇軾表現出了深深的失意,在最後的一段中表現的甚為明顯。

阮郎歸梅詞蘇軾

阮郎歸是詞牌名,梅詞這一篇是宋代文學巨匠蘇軾所作——“暗香浮動月黃昏。堂前一樹春。東風何事入西鄰。兒家常閉門……”。蘇軾在詩詞方面的開拓創新讓他的詩詞別具一格獨具特色。他擅長將各種廣泛的內容揉合到詞曲當中,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從而表達作者自己心中所感。

蘇軾圖片

這一篇《阮郎歸·梅詞》的前一闕中“暗香浮動月黃昏。堂前一樹春。”裏的“春”字寫的就極好,不禁讓人聯想到春天的使者,而這報春的自然就是梅花,同時也寫出了早春時節梅花簇然開放的熱烈繁華景象。這樣的描寫手法新穎獨特,又加強了文章的渲染力,帶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詞的後面“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勻”又描寫了一個孤單寂寞的少女形象,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描寫的是獨守空閨的哀怨婦人。在春意盎然梅花爭相開放的時候,這位獨守空閨的女子卻完全不在意,儘管她肌膚瑩白獨具美貌,可是卻完全不注意梳妝打扮,臉上的粉都沒有抹勻,像是沒有精神一樣閉門不出,可見她是如何的孤獨寂寞,心情是多麼的抑鬱無趣。她想折支梅花送給身在遠房讓她思念不已的人,可是卻愁於沒辦法送到,這樣的感覺讓她更加的惆悵和心酸,從而使她的心底更加空虛和傷懷。

蘇軾的筆墨着重點主要還是在春上,他擅長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從而表達柔和婉約的感情。這也是他的特點之一,以物喻人,突出描寫的物體或是諷刺現實或是表達情感,通過比喻,排比和擬人的手法達到表達情感或諷刺社會現實的主旨。


 

 

青玉案蘇軾

蘇軾是北宋一代大文豪,蘇軾的詩詞作品以豪放大氣著稱,因此蘇軾也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是蘇軾的代表詞作之一。這首詞是蘇軾寫給好友蘇堅的送別詞,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思念故鄉之情。

蘇軾畫像

全詞內容是:“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蘇軾寫下這首詞時,恰好是送行友人蘇堅回吳地的時候,這首送別詞別具一格,並沒有用大篇幅來寫出詞人對友人蘇堅的不捨之情。反而,言詞之間洋溢出羨慕之意。畢竟,友人今天就要回到故鄉,自己本和蘇堅同是吳地人,奈何身兼要職,遲遲迴不了家鄉。上闋中,蘇軾以“三年”點題,寫出蘇堅離開吳地已有三年時間,表示出蘇堅思鄉迫切的心情。蘇軾一面為友人今日能啓程回鄉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詞人此刻心情低落,他也思念吳地的一景一物。在詞的上闋中,蘇軾用用“黃犬”典故,表達出詞人希望好友回鄉能夠寫一封書信,告訴吳地三年的變化。

詞的下闋中,詞人以“老子”自稱,言詞之間略顯幽默,反映出作者對吳地友人的思念之情。蘇軾所作的這首詞,雖然是贈送友人的送別作。但是,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思鄉之情。

蘇軾遊記

蘇軾的敍事遊記散文享有很高的美譽,尤其是他寫的《赤壁賦》,文章大氣磅礴,歷經千百年仍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赤壁賦》也成為蘇軾散文的經典代表作品,為後人所拜讀。眾所周知,蘇軾是豪放派詞人,他的詩詞流露出的大氣精神,震撼讀者的內心。

蘇軾畫像

蘇軾的遊記散文也體現這一豪放特色,言辭之間亢進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

以蘇軾的遊記散文《前赤壁賦》為例,以此來分析蘇軾遊記散文的特色。解讀這篇文章之時,需要先了解一下蘇軾創作《赤壁賦》的時代背景。《前赤壁賦》是蘇軾創作於黃州期間,當時蘇軾被貶謫至黃州。來到黃州後,蘇軾悶悶不樂,他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找不到人生的方向。1079年,蘇軾因寫《湖州謝上表》一文而被扣上了貶低朝廷的罪名。1082年,蘇軾和友人兩次泛舟到赤壁遊玩,寫下了《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在《前赤壁賦》中,看不到作者失意之情,全文豪邁大氣,給世人展現出赤壁壯觀的景象,並傳遞出作者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氣節。

蘇軾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描繪了赤壁壯觀的景色。以他和友人所觀、所聞、所見的意象為創作對象,寫下了赤壁故事和湖上的美麗風光。其中,作者借用“赤壁之戰”的典故,緬懷追憶三國時期英雄輩出的年代。隨後,作者筆鋒一轉,由景聯想到道理,表達出自己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