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談秦説漢(440)“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五胡亂華”是指公元304~439年之間,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族羣共同反抗西晉,先後在中原建立了多個割據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導致北方大量的漢族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晉元帝衣冠南渡。

“五胡十六國”結束後,有的胡人躲進深山得以繁衍生息,有的胡人被消滅,有的胡人被漢化,也有的胡人可能一路西遷到了歐洲大地

“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匈奴:部分人西遷,大部分人在北魏時期被漢化史書記載匈奴是夏禹的後裔,在商周時期成為西戎的一支,在秦末的楚漢爭霸中,冒頓單于將其發揚光大,時常襲擾中原。漢武帝開始對匈奴展開武力打擊,匈奴被分為南北二部,傳説中“上帝之鞭”阿提拉可能是北匈奴的後裔。

南匈奴歸附漢朝後,又出現了“五單于爭立”,匈奴實力一再衰減,其後裔又被分裂為屠各、宇文、沮渠、賀蘭、鐵弗、獨孤、稽胡等新部落,與漢人混居在一起。歷經東漢、三國時期,都沒有什麼起色。

公元304年,匈奴鐵弗部劉淵趁“八王之亂”起兵反晉,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稱帝,後遷都平陽,佔領了長安、洛陽、鄴城、太原、襄國、平陽等城邑,建立“前趙”政權。公元329年,被羯族石勒消滅其主力。

公元309年,匈奴沮渠部之沮渠蒙遜在姑臧建立“北涼”政權,佔據甘肅西部、寧夏、新疆、青海等地。公元460年,主力被柔然消滅。

公元407年,匈奴屠各部與鐵弗部合併,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白城子)建立“大夏”政權。公元431年,被吐谷渾所滅,匈奴實力再一次衰減。

此後,南匈奴各部族後裔殘餘勢力無法與其他勢力抗衡,其居住地被北魏佔領,大量匈奴人融入漢族,大部分匈奴人改成了劉、王、張等漢族大姓,只有個別匈奴家族還保留了其部族姓氏,如鮮于、呼延

“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鮮卑:在北魏時期被漢化東胡族是活動於大興安嶺附近的一個遊牧民族,後被匈奴吞併。匈奴分化為南北兩部時,東胡人退守鮮卑山與烏桓山,分離為鮮卑族與烏桓族。三國時期烏桓族在曹操的打擊之下幾乎滅族,反而讓鮮卑族壯大了。

西晉時期發生了“八王之亂”,鮮卑人也趁機跳出來佔地盤。

公元337年,鮮卑族首領慕容皝在舊燕地(戰國時期)建立“前燕”政權,一度佔據冀州、兗州、青州、幷州、豫州、徐州、幽州等地。公元370年,被前秦蔡堅打敗,元氣大傷。

公元384年,慕容皝的第五個兒子慕容垂在中山(河北靈壽)建立“後燕”政權,佔有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等地。公元407年,被“北燕”的高句麗人慕容雲打敗,鮮卑族再次衰落。

公元397年,拓跋烏孤在樂都(今屬青海省)建立了“南涼”政權,佔領了今甘肅西部和寧夏的一部分地方。公元414年,被後秦所滅。

雖然後來北魏短暫地統一了北方,但長期的征戰,大量的鮮卑人戰死沙場。隨着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三大皇族之拓跋氏、獨孤氏、長孫氏外,大量的鮮卑人被漢化,其餘後裔大多改為漢姓,也有部分吐谷渾人轉變為土族人

“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羯族,在“殺胡令”中幾乎被滅族羯人曾經是匈奴的二等公民,是被匈奴奴役的雜散部落。但羯人兇殘,戰鬥力很強,為匈奴入侵中原立下汗馬功勞,逐漸形成了羯族。西晉“八王之亂”時,匈奴入塞,羯族憑藉自身的實力,也進來分一杯羹。

公元319年,羯族首領石勒在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區)建立了“後趙”政權,佔據今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的大部分土地。羯族十分野蠻,相傳甚至有把女人當作兩腳羊食之的野俗,為中原人之不齒。

公元351年,冉閔一道“殺胡令”,羯人被大量屠殺。隨後,爾朱榮、侯景率領殘餘的羯人投奔鮮卑人,與南梁作戰,又一批羯人死於戰爭。隨着孝文帝的漢化政策,部分倖存的羯人也被漢化了,從此羯族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羌族,分化為多個民族羌族在商周之前就存在了,是活躍於西部以牧羊而著稱的遊牧民族,早期為避秦朝戰亂不斷地西遷,故稱之為“西羌”。“五胡亂華”時期,依附於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權。相對來説,“五胡亂華”中,羌族對漢人的傷害要小些。

公元384年,“前秦”被涼州刺史乞伏軻彈滅亡後,古羌族首領姚萇在北地建立了“後秦”政權,佔據着今陝西、甘肅東部和河南等部分地區。公元417年,被東晉太尉劉裕所滅,此後羌人元氣大傷。

殘存的羌族人一部分內遷融入了漢族,一部分南下與孟人融合形成了緬族,一部分仍留在原地融入了藏族,還有一部分躲進深山為羌人保存了一點血脈。據傳有一支白狼羌後來成為了緬甸的緬族人祖先。

“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氐族,“五胡亂華”中實力最強,也幾乎被滅族氐族是起源於松潘高原的一個少數民族,並逐漸向青海省、甘肅、和四川等地擴張。在“五胡亂華”時期,先後建立了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為禍害中原出了一把力。

公元304年,氐族領袖李雄在成都建立了“成漢”政權,佔據了蜀地。公元349年被東晉桓温所滅,氐族勢力元氣大傷。

公元350年,氐族首領苻健在長安建立了“前秦”政權,佔領了巴蜀、漢中,邛、筰、夜郎、西域三十六國,一時成為“五胡亂華”中最強的勢力。公元394年,被西秦所滅,氐族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386年,氐族另一個部落首領呂光在姑臧(今涼州市)建立了“後涼”政權,佔據了今甘肅西部和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外蒙一部分。公元403年,被後秦所滅,氐族勢力再次被削弱。

失勢的氐族之殘餘勢力漸漸被漢化,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結語 “五胡亂華”的勢力最大的曾經是匈奴,鮮卑是僅次於匈奴的另一股大勢力,因此匈奴、鮮卑都成了各族重點打擊的對象,在北魏時期,在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下,大量被融入漢族之中。

氐族也曾經發展為“五胡亂華”中最強大的勢力,但樹大招風,被各族聯合打擊下而滅族;而羯人也因種族太殘暴,被漢人重點剿殺而滅族。

如今匈奴、鮮卑、氐族、羯族在歷史上作惡太多,其蹤跡已經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而在“五胡亂華”中對漢人傷害相對較小的羌族,反倒倖存到至今。

2021-4-15

舉報/反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63 字。

轉載請註明: “五胡亂華“後,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的最後結局如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