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清朝抗英名將郭超凡故居碉樓古堡風骨猶存

清朝進士、廣州知府、抗英名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恩師,這些名銜,聽起來無不令人震撼和敬佩。這位晚清名儒、名將,就是清鎮市人——郭超凡,故居位於清鎮市新店鎮風字巖村大山之中。近日,都市新聞記者前往該村,探訪了這位晚清名人及其後人留下來的諸多遺蹟。

進士故居風雨飄搖

仲春三月裏的風字巖村,滿地油菜花開,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菜花香味。在風字巖村峯子巖組寨子後山腳下,有一棟木瓦結構的老屋。老屋外觀黑不溜秋,青瓦、椽皮、板壁均已老朽。幾十平方米的院壩全為青石板鋪就,石板上的一條條細裂縫,彷彿是老屋面頰上的滄桑皺紋。院壩之後是5步石階進入檐下,這5步石階與進入院子朝門的15步石階,均含數字5,這個數藴含着古人最尊崇的數字“九五”。古人云:“九五者,位高而不傲,謙和之德。”

這棟老屋,也有閃耀着亮色的地方。“檐窩”兩側的兩根粗大木柱,垛在兩個造型奇特的柱礎上,柱礎外觀為石鼓形,雕花圖案精美。左側柱礎雕飾有麒麟(或貔貅)、肥豬、長命鎖、花朵等圖案,右側柱礎上雕飾騰龍、鳳凰、花朵等圖案。老屋體量不大,其貌不揚,可屋子裏卻“裝”着滿滿的歷史文化內涵。據該村68歲的退休老支書張興志介紹,這棟老屋是清朝進士、廣州知府、抗英名將、晚清名臣張之洞的恩師郭超凡的故居。“我小時候,故居周圍是5棟古建築羣,四周砌有高大圍牆,主大門是高大門樓,門樓旁邊有四對‘圍子’,顯示主人的高貴身份。”

郭超凡故居精美柱礎

據瞭解,嘉慶四年(1799年)八月,郭超凡(族譜名郭永焜)出生於此樓。永焜聰明過人,15歲時已通讀經子史籍。後求學於清鎮中四(今清鎮梨倭鄉右拾村)徐廣文塾師門下。

徐廣文門下英才甚盛,有進士四川知縣何端、陝西知縣任恩培等。據傳,每當檢試,永焜常列第一。17歲時,徐廣文為他取名“超凡”。

據郭氏族譜記載,郭超凡道光五年(1828年)中舉,道光十五年(1825年)榮膺進士。入仕後,郭超凡先在貴州興義府任教授6年,興修試院,擢拔人才。

之後任禮部侍郎的景其浚、湖廣總督張之洞皆出其門下。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調廣東,任饒平、東莞、香山知縣,廣州知府。

其不畏強暴,矯正考弊,不懼洋人,多次抗擊英國侵略者,與英軍作戰一個多月中,廣州軍民傷亡不過數十,而英軍死亡逾千,被譽為“中華抗英第一人”。

英軍不得已退兵,使當地社會秩序得以安寧。後因兩廣總督葉名琛忌其才譽,使之不能大展雄才,超凡抑鬱成疾,於咸豐八年(1858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任上,家眷扶柩回籍,葬於貴陽紫林庵之陽,遺憾如今墓址已不可考。

碉樓古堡風骨猶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0 字。

轉載請註明: 探訪清朝抗英名將郭超凡故居碉樓古堡風骨猶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