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合作辦學在助推中外人文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良好的中外人文交流有助於促進中外合作辦學提質增效。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建立了中外人文交流落實機制,即與人才培養的融合機制,搭建多層次中外人文交流落實載體,打造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品牌化機制和常態化機制。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將中外人文交流落到實處,促進中外民心相通。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中外人文交流;落實機制;融合機制
教育在人文交流中發揮着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以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人文交流已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從廣義上説,中外合作辦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即是中外人文交流的一個方面。在2016年印發的《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豐富中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加強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因此,中外合作辦學對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已進入提質增效階段,中外人文交流對中外合作辦學有怎樣的促進作用,如何發揮天然的國際化優勢,將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落到實處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過對知網文獻的檢索,自2009年至今的10年,以“中外合作辦學”為關鍵詞的文獻有4924篇,以“中外合作辦學”和“人文交流”為關鍵字的文獻僅有54篇,目前對跨文化管理、服務“一帶一路”等方面都有研究探討,但關於中外人文交流如何促進中外合作辦學,以及中外合作辦學如何落實中外人文交流的研究還鮮少涉及。本文以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簡稱“交大巴黎高科學院”)為例,聚焦文化交流,探討在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如何落實中外人文交流,切實達到民心相通的效果。
人文交流對合作辦學的促進作用
有助於增強合作雙方的文化認同。中外合作辦學本質上是跨文化辦學,國外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必然藴含西方教育觀念,外籍教師的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會通過課堂教學和生活交流傳遞給學生。國內加國外的分段式培養可能使學生產生中西方文化認同混亂。因此,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尋找文化認同點,實現不同民族優秀文化的共生共存,在積極促進交流的宏觀視野下努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發展。[1]
有助於增強國際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和凝聚力。師資隊伍一直是牽動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牛鼻子”,文化吸引是外籍教師來華工作最大的動力。而人文交流的暢通,能使外籍教師從心理層面認同合作辦學理念。通過對外籍教師勝任素質能力的調研,我們發現,外籍教師認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是主要的勝任素質之一,對文化的認同可以引發深層次的工作熱情和主動性,更利於工作績效的提高,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穩定的正向牽引力。從對學生的調查來看,“人文素養”是外籍教師應具備的較為重要的勝任素質。[2]
有助於外方高層次人才產生積極正面的中國認知。外方派遣的辦學人員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經歷,會使他們產生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親近感。他們離任後能帶着全新的世界觀回國,在高等教育、外交等領域工作時能傳遞積極正面的中國理念,奠定良好合作基礎。
人文交流落實機制的實踐
交大巴黎高科學院是上海交通大學和法國4所工程師學校共同創辦的國際化學院,在長期工作的師資隊伍中,外籍教師佔到65%以上,他們負責數理和法語教學。每年法方訪問教授來學院授課達70餘人次,88%以上的課程以英語和法語授課。所有學生都有6個月至2.5年不等的海外交流經歷,中外學生長期共同學習,是一箇中外人文交流充分、國際化氛圍濃郁的學院。
交大巴黎高科學院自成立伊始,一直將促進中法人文交流作為學院的重要戰略目標。
建立中外人文交流貫穿於人才培養的融合機制。在學院本碩貫通的培養體系中,在前三年的基礎階段教學中,除了法語學習之外,還開設法國文學與藝術、法國電影藝術、法國曆史概要等人文類選修課程。在專業學院階段,開設30%的人文經管類課程。
學院為來華留學生和外籍教師開設了漢語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等文化類課程,幫助他們融入中國文化。下一步,法方院長計劃在全校範圍內開設法國文化選修課程,將受益範圍擴大至全校。
學院以人才培養為契機搭建中法科研合作平台,已連續舉辦4屆“中法工程人才培養交流會”,以學生本科畢業設計和研究生論文研究課題為紐帶,已經促成中法間多項科研合作意向,探索中法、校企協同培養工程人才的新模式,在交大校內已產生溢出效應。
搭建多層次中外人文交流落實載體。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依託交大巴黎高科學院成立法國文化中心,這是開展法國文化交流和聯絡留法交大校友的平台,成功組織了“法國文化周”,以及紀念中法建交50週年系列活動,儘管學院規模小,但是在校級交流平台推動下,舉辦了有兩萬多人次參加的大規模文化活動。
學院還推動學生建立校際自發性中外人文交流組織,如聯合各高校法語相關組織建立上海法語青年聯合會(“L’alliance des étudiants francophiles de Shanghai”),每年以不同主題舉辦論壇,讓各高校法語人才進行充分交流。這一組織還得到法國駐上海總領館、法國高等教育署及知名法國企業的支持。
以志願服務打造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品牌化機制。志願服務是中西方文化共同認可並重視的內容,從志願服務入手,鼓勵外籍教師積極參與,瞭解中國實際情況。經過多年發展打磨,這些志願服務已形成品牌化效應,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如“法語義教”志願服務活動,中外師生每年為吳涇實驗小學的學生教授趣味法語,既提高學生志願者溝通表達能力,也推廣法語,外籍教師參與積極性很高。
又如“K11美術館和龍美術館展覽”志願服務活動,學生立足語言優勢,與上海K11美術館和龍美術館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自2014年3月起,已經為“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跨界大師鬼才達利”等20餘次知名藝術展提供百餘人次的志願者服務。志願者招募規模不斷擴大,吸引其他院系的學生加入,已形成顯著的品牌效應。
承辦重大活動和自辦特色活動並舉建立中外人文交流常態化機制。在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中,中法人文交流活動歷史悠久且豐富多樣。學院積極承辦“中法文化之春”“上海法語節”等活動,還連續三年聯合法國、瑞士駐上海總領館舉辦法語活動節和論壇活動等,受眾包括上海及周邊地區中法合作高校師生,以及業界夥伴等。學生每年都會在“大學生法語戲劇節”上獻演原創法語話劇,並在“法語之星風采大賽”“UNNC杯英文演講華東校際賽”等演講和徵文比賽中屢獲佳績。學院還藉助校工會平台開設法國美食培訓班,由法方院長親自任教,並面向全校招收教工學員,在校內推廣法國美食文化。
學院還以中法兩國傳統節日為契機,在文化建設中形成常態化機制。“新生團隊培訓Team Building”是借鑑法國工程師學院傳統的迎新活動,由老生組織新生開展團隊拓展,是幫助新生了解法國工程師教育的最初渠道。“雙旦晚會”是由學生自發組織、師生共同參與的迎新活動,按照法國文化傳統有一定的着裝要求,是一年中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國傳統節日慶祝活動”以慶祝中秋、端午等中國傳統佳節為契機,開展包粽子、包湯圓、書法交流、漢服展示等傳統中國文化活動,受到外方師生歡迎。
人文交流落實機制的成效
得到中法兩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認可。2016年6月30日在巴黎舉行的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中法高等教育論壇”上,交大巴黎高科學院榮獲“中法大學合作優秀項目”。2019年7月,學院被列入工信部中法合作示範項目,表彰在中法合作辦學方面的突出貢獻。
成為華東地區最重要的中法人文交流窗口與平台。學院多次邀請法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菲爾茨獎獲得者等來學院作交流講座。近年來共接待法國特魯瓦技術大學、加拿大魁北克高等技術學院、中山大學中法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30餘所中外院校來訪調研。在體育領域也有交流,2015年時任上海綠地申花足球隊法籍主教練弗蘭西斯·吉洛也特別到訪學院。
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跨文化人才獲得社會認可。經過學院培養的學生能正確認識兩國文化差異,具有理解兩國人民價值觀的能力。80%的學生選擇投身於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彰顯了家國情懷。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了企業認可。一位畢業生説:“學院國際化的環境和我在法國的交流經歷,讓我明白與外國人打交道是怎麼一回事,在就業過程中具有很大優勢,我也是在瞭解國際大環境後決定回國工作,在現在的時代背景下,發揮自己的所長。”
營造文化氛圍獲得外方良好評價。法方各合作機構和師生都對學院營造的多元包容文化氛圍給予了很高評價。他們回國後有的在法國教育部高層任職或擔任法方著名高校負責人,除繼續支持學院辦學之外,還在自身工作領域中傳遞積極正面的中國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學院與巴黎綜合理工學校開展的助教實習生項目,由巴黎綜合理工學校每年派4名大一法國學生前往交大巴黎高科學院擔任一個學期助教,輔導中國學生的數學物理課業並輔助教學。這些法國學生大多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有機會遊歷中國,體驗中國的文化、美食和傳統,很多法國學生表示,這段經歷十分難忘,他們將帶着全新的世界觀回到法國,並將永遠保持對中國的好感。
良好的交流基礎使中法雙方在疫情下產生了正向輸出。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法雙方的合作交流都是一個考驗。在中國疫情形勢較為嚴峻時期,交大巴黎高科學院收到了眾多法國合作伙伴的關心和慰問。曾獲得2015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的合作教授艾德·穆尼特地來信,表達對中國同事的關注,以及對中國防控疫情的信心。疫情期間沒有回國的法方教師都認為,中國的防控是充分且高效的。
之後,在歐洲疫情形勢逐漸嚴峻的情況下,雙方在學生交流、線上教學方面通力合作,很多事務的溝通比平常更為順暢。得益於良好的交流基礎,面對疫情這一重大考驗,雙方的合作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產生了共渡難關的共識,有了正向輸出。而且,此次中國有力的防控措施,也有助於外方重新理解和認識我國的制度和治理能力。
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外人文交流的窗口,落實中外人文交流是中外雙方開展友好合作的基礎。在辦學實踐中發現,西方文化的導入性較強,中國文化的輸出不足,對外宣傳的方法與力度尚有待改進。外方人員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缺乏對中國治國理念、發展理念的深入理解。中外人文交流如何進一步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提質增效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作者孫晨曄繫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行政辦公室副主任科員,章麗輝繫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行政辦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 “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視域下中外合作辦學經驗轉化與輻射機制研究”[BIA160109] 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鍾凱.風險及規避: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文化衝突問題研究[J].江蘇高教,2018,(11).
[2]章麗輝,鍾聖怡,劉增路. 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外籍教師勝任素質模型的探索——以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為例[J].高教探索,2018,(06).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