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進步成就一批人,也必然會有一批人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他們默默的為時代的變遷做着貢獻,回首時,芳華已逝。
在最好的年紀,他們分散到祖國最需要他們的地方,揮灑着青春,培育一代又一代鄉村的中小學生,
有人説,他們是不幸的,他們順應時代的發展而生,卻被快速進步的時代所拋棄。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也是最可惜的一代教師,容顏已逝,餘香仍在。
應運而生的時代教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的教育水平極度落後,鄉村教育師資嚴重不足,大約從1981年開始,為緩解這一狀況,在全國範圍內,從初中畢業生中招收成績優異的畢業生就讀中等師範學校,學制三年,在這三年裏,他們學習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畢業後到全國各地的鄉村任教。
他們猶如春天播下的種子,在祖國各處遍地開花,1981年到1999年大約有四百多萬中學畢業生,加入中師生的行列。
正是這股龐大的力量,十多年中為祖國的發展奠定了穩健的教育基礎。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很多人抓住機遇轉入經商行列,百廢待興的各行各業開始有了起色,然而教育的斷檔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教育的提升和經濟的復甦同樣重要,教師的緊缺促成了當時國家“急於求成”的政策。
這一政策成效顯著,三年的壓縮教育,當可勝任中小學生的啓蒙,
那一代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代教師。雖為中師生,卻也集國家教育之精華,受政策之關注,而中師生本身也是學習優異的學生。
或覺得是機遇,或為家庭條件所迫,當時義無反顧的選擇,沒有人會想到時代的發展會如此迅速,甚至在中師生們還未抬頭便將其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
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當他們奉獻了青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祖國的未來花朵,再抬頭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與他們同齡,學習成績當時不如他們的同學時,地位和經濟的差距已到了不能比肩的程度。
幸與不幸由心而生
有人説,中師生是國之大幸,而個人之不幸。國之大幸是真,個人之不幸卻也過於以偏概全,時代的發展勢必會將一批人推向各行各業的頂端,財富也會隨着個人的能力而聚集,而對於那些家境貧寒,無法按照常規路線完成學業的人,不外乎又是一個好的選擇。
高中到大學耗時耗錢,那時的家庭大多承擔不起,
三年的中師教育,便能投入到工作,很快得到經濟的回饋。減輕了家庭的負擔,又有工作上的保障。
如今年近四十的他們依然生活在一直奉獻的城鄉,堅守在教育的一線,繼續揮灑自己的汗水。或許如今看來,他們的生活不如同齡的其他人,但是在歷史變革的進程中勢必要有階層的差異,而這一切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既然選擇便要無悔,他們安逸的教書育人之時,別人在起起伏伏的奮鬥,故而付出的不一樣,得到的也不一樣。他們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而祖國也正在慢慢的回饋他們,教師的待遇逐步增高,養老政策也有改善。
青春的付出也足以換來晚年的安逸,個人的選擇不同便要接受不同的結果。
幸與不幸皆由心生,個人生活冷暖自知,我想當那一代的中師生感受着桃李滿天下是,精神上的富足也非旁人能比。
社會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1999年開始,
國家逐步取消了中師生的招收,
這十幾年來,他們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付出了整個青春,
他們的教育程度註定了只能到一線的中小學生進行基礎教育。
那一代的前輩沒有現代教育的多種多樣,更是沒有現在的全面擴招,每一處知識的獲取都是自己一百分的付出,那時的素質和涵養更加的真材實料,所以説那一代的中師生説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一代教師完全不為過。
鄉村和城市的貧富差距,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有些城市有些人跑在了時代的前沿,那些未能及時趕上進步步伐的城市和人們,尤其是那些偏遠地區奉獻青春的中師生們,如今看來不免有些令人心酸。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但是靠精神的富足難以抵抗他們晚景的淒涼,那一代用青春書寫祖國教育發展美好篇章的人,應該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理應讓他們感受社會進步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們體會到他們付出換來的社會進步的美好時代。
時代的更迭,默默付出的英雄們一代又一代出現又消逝,社會的聚焦和幫助,才能更好的保住他們的初心,延續他們的激情,也才會有更多的英雄們投身到社會主義和祖國的建設中去。
鄉村教育的大力發展,將一輩子都在偏遠鄉村奉獻的老師們替換出來,讓他們看到這個社會因有他們的默默奉獻,才有瞭如今的穩固發展。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為祖國培育出的一代又一代人才,才是社會和祖國保有原動力的根本因素。
小結:
他們或許是一個時代教育需求下的“悲劇”,但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他們先進辛酸的生活狀況,而是應該想辦法解決他們身上影射出的社會問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教育斷層問題,正是因這四百多萬中師生義無反顧的選擇,用汗水和青春築起的一座座祖國素質教育的堅固橋樑。而如今被他們託舉而起的我們,應該做點什麼回饋他們。
20多年前的“中師生”,可能是中國素質最好的也最可惜的一代教師,
希望社會在讚歎和銘記他們的付出時,能夠給予真正的實質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