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宣稱“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將匈奴定為漢朝的“九世之仇”,堅決北伐匈奴,這一年的馬邑之圍掀開了漢武帝對匈戰爭序幕。

公元前89年,漢武帝暫停對匈戰爭,下罪己詔聲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二年之後,漢武帝去世,但在武帝去世這一年,“匈奴入朔方(如今鄂爾多斯西部及巴彥淖爾西南部),殺略吏民”。

歷史上,劉邦七年建漢,李淵一年建唐,朱元璋十五年建明,抗戰八年敗日........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歷時42年之久,卻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匈奴呢?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眾所周知,衞青、霍去病在世之時,漢朝對匈幾乎百戰百勝,兩人一共斬俘收降匈奴30餘萬,打得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尤其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餘里,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此後又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滷(虜)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但鮮為人知的是,漠北之戰後,漢武帝對匈戰爭失敗居多。其中公元前103年,趙破奴率領兩萬騎兵攻打匈奴左賢王,卻全軍覆沒,趙破奴降敵;公元前90年,李廣利北伐匈奴損失慘重,當時李廣利率軍7萬,最終幾乎全軍覆滅,給國家民族造成極大的損失,此戰李廣利投降匈奴。

衞霍對匈連戰連勝,趙破奴、李廣利卻連戰連敗,打不過衰弱的匈奴,漢武帝為何不能徹底消滅匈奴?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筆者認為,第一個是匈奴改變了戰略,而漢武帝卻變得盲目自信了。

1,衞青霍去病時代,除了國家實力強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漢武帝對匈反擊戰,是“以弱國對強國”的心態,步步為營,首先是奪取河套地區的河南之戰,其次是獲得隴西的河西之戰,第三才是漠北之戰。總之,衞霍對匈戰爭,是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有前進陣地依託,但到了衞霍之後,漢軍幾乎都是深入大漠的戰爭,缺乏後方支持。

2,漢武帝對匈反擊戰時,匈奴無懼漢朝,是“以強國對弱國”的心態應戰,一直與漢朝硬碰硬,結果遭遇一系列慘敗。經過衞霍打擊之後,匈奴進行了戰略調整,不再與漢軍硬碰硬,往往也不再用同等兵力與漢軍作戰,而是或誘敵深入大漠,或重兵圍困,或截斷漢軍糧草。

衞霍之後,趙破奴兩萬騎兵攻打匈奴,遭遇派八萬騎兵包圍而慘敗;李陵5000步兵,遭遇3萬匈奴精鋭騎兵圍困,最終兵敗投降;李廣利7萬大軍,深入漠北數千裏,直至如今蒙古色楞格河,軍心疲憊時遭遇匈奴5萬精鋭騎兵突襲而慘敗。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第二個是在投降漢軍幫助之下,匈奴戰術水平迅速提升,也對漢軍戰術戰法更為了解。

公元前98年,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後,武帝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但公孫敖回來彙報:“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意思是李陵幫助匈奴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後來得知,公孫敖根本搞錯了目標,幫助匈奴練兵的叫李緒,原是漢軍塞外都尉,後來投降匈奴,對匈奴幫助極大。

其實,漢匈之戰中,如李緒這樣的漢奸又多不勝數。因此,除了通過血的教訓,認識到了漢軍戰術戰法之外,通過漢軍俘虜幫助練兵,不僅提高了匈奴人戰術水平,更加深了對漢軍的認識。

此外,還有匈奴人反覆,最典型的是趙信——匈奴人,投降漢朝後改名趙信。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漢庭復乘勝發兵出定襄北征,雙方發生鏖戰,漢軍雖取得了斬殺19000餘人的戰績,但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所率3000餘騎,幾乎全軍覆沒,趙信投降了匈奴。伊稚斜單于得到趙信後,以其在漢軍久,熟悉漢地軍情,遂封之為“自次王”,又妻以己姊,企圖利用他共同對付漢軍。趙信教伊稚斜離開陰山地區,徙居漠北,以誘疲漢兵。

筆者認為,戰術戰法是一方面,還有一些史書不見記載的提升,比如武器裝備、鐵器煉製技術等的提升,都可以通過漢軍俘虜來實現。據説,阿拉伯人獲得中國造紙術,就是源於怛羅斯之戰中被俘唐軍。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第三個是匈奴生活形態與自身戰術,以及茫茫草原的地理形勢,讓漢武帝難以徹底消滅匈奴。

冒頓單于在給漢文帝的信中,談及他統一北方草原的功業,就驕傲地宣稱:“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這不僅是戰術問題,而且是與遊牧族的生活形態密切相關。《史記》記載:“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射獵本身就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匈奴可謂是全民皆兵,聚則為兵,散則為民。

這一種生活形態,又直接影響了遊牧者的戰術形式,形成了所謂“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總體衡量標準不是打不打得過,而是有沒有利,損失太大的勝仗不打,不在乎面子,只在乎能不能獲利;而一旦打不過時,就會不停遷移,所以漢軍北擊匈奴多次遭遇無功而返。

此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茫茫草原的地理形勢,出兵太多後勤壓力太大,出兵太少又容易被擊敗,出兵了又面臨能不能找到匈奴主力的問題,比如李廣就曾迷路。打敗了匈奴,又無法佔領漠北之地,對領土擴張並無助益,最終遷移的匈奴再度回來,所謂“春風吹又生”。其實,歷史上中原王朝對抗遊牧民族,首先就是草原地理難題。

因此,即便漢武帝后期的趙破奴、李廣利等擊敗了匈奴,也難以徹底消滅匈奴。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漢宣帝派遣五將軍率16萬騎兵,烏孫發兵5萬騎兵,共同出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這一勝利是短暫的,漢匈真正的戰事一直延續了三百年之久,直到東漢永元三年(91年)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大破匈奴於金微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徹底解決漢朝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不過,匈奴雖敗,卻讓鮮卑擺脱匈奴威脅而壯大,鮮卑取代匈奴成為中國的邊患。

筆者認為,能消滅草原遊牧民族的,往往還是另一個遊牧民族,而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很難做到。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6 字。

轉載請註明: 漢武帝在位54年,對匈戰爭42年之久,為何還是沒能消滅匈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