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厭學情緒,不是學習讓孩子痛苦,而是人為附加的因素
孩子的學習無疑是最讓父母操心又頭疼的事,每次看到孩子的考試卷上那不盡如人意的分數時,父母除了憤怒更多的還是擔心。
因為他們已經明顯能夠感覺到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大,如果繼續這麼下去,甚至會有厭學情緒。
在父母眼裏,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除了他們覺得學習是枯燥乏味的之外,應該更多的就是覺得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所以他們才會本能的想要逃避。
學習苦嗎?不得不説,現在的孩子學習確實很辛苦,但是父母也要儘量讓孩子看到學習快樂的一面,這樣孩子才會愛上學習。
《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一書的作者説,對孩子而言,父母的情緒就是命令。
在孩子看來,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所以父母的話,他們會絕對的順從,特別是低年齡的孩子更是如此。
當然孩子也會有他們自己的情緒,但是他們仍然願意忽略自己的內心,潛意識的認同父母的説法。
學習雖然辛苦,但是當父母頻繁的向孩子傳達這種觀念時,孩子接收到信息自動過濾後的思想就是學習很苦,可是又不得不學。
這對孩子來説絕對是苦上加苦,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潛在的暗示,讓孩子內心對學習有所牴觸。
父母之所以覺得學習苦,很大程度源於他們以往對學習的認知。
他們會把自己在學習上受到的痛苦延續給孩子,使得孩子和他們一樣,用學習的痛苦掩蓋它本身應有的快樂。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學習當然也不例外,學習當中肯定會有辛苦的一面,但同時也會有快樂的一面,關鍵要看孩子如何去認識學習。
即便大部分孩子都認為學習辛苦,但是也會有一些孩子認為學習是快樂的,這其實已經證明了學習並不只有痛苦。
父母有時的主觀感覺並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只是因為他們自身的侷限性,或者是一些不良的心態,所以想要刻意的證明自己。
如果父母沒有體會過學習的快樂,那麼他們就會本能的去否定,但是總會有其他人體會過,所以學習是快樂的這種説法其實已經得到了證實。
教育的方式本來就有很多種,父母的眼光要儘可能的全面,思維也應更具創新和獨到性。
當他們自身素養有所提升時,才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否則對孩子的教育就會顯得很片面。
孩子感到厭煩的,不是學習本身。
為了學習,孩子每天要起得很早,常常早出晚歸,感到身體疲憊。
學習佔據了玩的時間,導致沒時間做自己喜歡和興趣的事。
學習壓力:被老師和家長逼着學,精神壓力較大。
作業太多,休息不好。
作業過程中總是被家長突然的介入而打斷。
學習過程中總是會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學得很吃力,挫敗感較強。
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要面對家長的批評甚至打罵。
在這諸多的因素中,有一部分是學習本身帶給孩子的反感,因為需要他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人為附加的因素也有很多,甚至比學習本身帶給孩子的痛苦更難讓他們接受。
有一個詞叫做寓教於樂,通俗點解釋就是邊玩邊學習,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太現實,但玩和學習本身就不是對立的。
如果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在玩中我們也可以學習到知識。
有一句話叫做興趣是最大的老師,父母應該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通過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讓他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如果能在學習中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那麼可以説是一舉兩得,讓孩子的能動性儘可能的被髮揮。
孩子放學後回到家裏就開始寫作業,這時媽媽放下手頭上的事,特地從廚房出來,坐在了孩子身邊。
只要看到孩子有題目做得不對,媽媽就會在一邊指指點點,説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讓孩子趕緊訂正。
媽媽頻繁的挑錯行為,讓孩子終於忍無可忍。然而當孩子爆發之後,媽媽卻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自己恰恰是為了孩子好,及時指正了孩子的錯誤。
可是孩子卻帶着哭腔告訴媽媽:你每天都説我錯,難道在你眼裏我就一無是處一文不值嗎?難道我真的沒有對的地方嗎?
很顯然在媽媽不斷的指責之下,孩子的自信心一點點被蠶食,他們越來越傾向於自我否定,從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覺得學習很苦。
如果父母能夠選擇信任孩子,讓他們獨立的完成作業,包括在一些問題上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那麼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必然會得到孩子的認可,使得孩子能夠真正愛上學習,體會到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孩子在兩歲之後會有自我意識,這時的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有着極強的探索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此時的孩子天生就渴望學習,渴望掌握更多的技能,所以對學習是有主動性的。
父母要儘可能讓孩子有滿足感和成就感,比如當他們學習到了新知識或者是掌握了新技能之後,父母應該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
這樣才會讓孩子有前進的動力,當孩子願意投入到學習中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會覺得學習是苦的。
快樂在人們眼裏就是即時滿足,但這其實只是快樂的表象,真正的快樂已經屬於高級層次。
無論學習本身是否痛苦,各位家長都不要人為的再給孩子添加痛苦,那樣只會讓孩子厭學。
學會引導孩子,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空間,讓他們漸漸發現學習也是有樂趣的,這樣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