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入陣曲》創作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流行於初唐。是為歌頌北齊名將高長恭,戰功卓絕美德流芳而創作的一支男子獨舞。舞曲時而婉轉時而雄渾,在末尾的兩分多鐘達到了高潮,表現出了蘭陵王高長恭指麾擊劍的英姿。
蘭陵王高長恭是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皮膚白皙相貌英俊,因為擔心自己的容貌太過俊美,臨陣殺敵時對敵人威懾不夠,每次作戰都帶上一個令人生畏的面具。高長恭生母地位不高,少年並未受重視。直到後來慢慢在軍事上展露出過人的天賦,才慢慢的被重用。而《蘭陵王入陣曲》也正是由於高長恭在對北周作戰中,親率500精兵殺入金墉城下里應外合大破北周軍,解了洛陽之圍後,在慶功晚會上由將士們集體創作用以歌頌高長恭的卓絕戰功。
高長恭雖然在軍事上是個天才,但是政治上的嗅覺卻不敏鋭。由於高長恭的軍功實在太過卓絕,而且在軍中和民間的威望都非常的高,在他的堂弟北齊後主高緯即位後,因擔心自己皇位不保而“鳩殺”了高長恭,時年33歲。
高長恭這樣一位智力超凡、勇猛絕倫、戰功卓絕的花樣美男在最好的年紀因為自己的“優點”而魂歸九泉。但是他的故事伴隨着《蘭陵王入陣曲》卻像蒲公英一樣飛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人們歌頌勇士的讚歌,在初唐的時候達到了高潮。可惜後來歷史上著名的“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唐明皇李隆基,覺得《蘭陵王入陣曲》不是“正音”而下詔禁止演出,從此慢慢在國內消亡。雖然宋朝時候有所延續,但是已經痛失原味。
到了現代,正當國內以為《蘭陵王入陣曲》已經成為千古絕唱之時,卻發現在由於在唐朝時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學習中原的漢文化,意外的將此曲帶回了日本,並且當時的日本天皇聽後大加讚賞,而在日本廣泛流傳開來。雖然歷經千年大海對面的日本卻完整的保留了《蘭陵王入陣曲》而且還成為了他們的“國寶雅樂”,這不禁讓人唏噓不已。好在1986年河北省邯鄲市蘭陵王墓工作人員通過日本的專家找回了此曲,並且在1992年,在該曲問世1400多年後,在邯鄲市馬忠理的組織下,由日本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率領,日本雅樂團在蘭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跨越千年的等待終於“曲歸故里”,相信蘭陵王如果泉下有知,定會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