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和魯國是互相鄰近的兩個諸侯國。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在齊地,正式建立齊國。自姜子牙建立齊國以來,這個諸侯國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山海魚鹽之利,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就魯國來説,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於奄國故土,由於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於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定都曲阜。相對於齊國,魯國顯然是一個比較弱小的諸侯國。不管是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還是在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中,魯國的目標都只是自保,而無法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抗衡。到了戰國末期,魯國最終楚國所吞併。那麼,問題來了,齊魯近在咫尺,為何齊國這麼多年都沒能吞併弱小的魯國?反而讓楚國後來居上了呢?

首先,對於齊國來説,曾經多次進攻魯國。不過,從結果上來看,要麼以失敗而告終,要麼沒有起到重創齊國的效果,比如在公元前685年,齊國和魯國之間爆發了干時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齊國擊敗魯國。不過,對於獲勝一方的齊國,並沒有趁勢蠶食魯國的疆域。再比如長勺之戰中,曹劌就率領魯國大軍擊敗了齊國大軍。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六月,齊國聯合宋國再次進攻魯國。魯莊公與宋國戰於乘丘,取得大勝。齊國軍隊隨後撤退。次年 五月,宋國伐魯以報乘丘之敗,但魯國再次戰勝。齊國於前681年與魯國在柯舉行和會。終魯莊公之世齊魯關係相對和睦,齊僅於前675年聯合宋、陳兩國進攻魯國西部。從齊國的角度來看,屢次進攻魯國,雖然勝多敗少,卻始終沒能消滅或者重創魯國。

對此,在筆者看來,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魯國具有比較特殊的地位,促使齊桓公不敢全力攻打魯國。在春秋時期,齊國致力於爭霸中原。其中,就齊桓公這位君主,更是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由此,對於齊桓公來説,想要稱霸中原,需要獲得周王室的支持。在此前提下,齊國一旦消滅姬姓諸侯國魯國,勢必會激怒周王室,甚至引起姬姓諸侯國的聯合討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對於魯國來説,不僅是周天子冊封的鎮守東方的諸侯國,還和衞國、鄭國、晉國、曹國等姬姓諸侯國存在比較密切的關係。

所以,對於齊國來説,一旦全力消滅魯國的話,不僅要得罪周王室,還可能會和周邊的姬姓諸侯國產生矛盾,這不管是對齊國的稱霸中原,還是自保生存,都是極為不利的事情。於是,權衡利弊之下,齊國雖然和魯國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但是,齊國一直沒有打算全力消滅魯國。另一方面,在齊桓公去世後,齊國整體實力上的下滑,加上田氏代齊需要周王室的支持,也讓齊國一直沒有吞併旁邊的魯國。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齊桓公在位後期,重用佞臣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當賢臣管仲、隰朋及鮑叔牙等相繼去逝後,齊國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在齊桓公去世後,多位宗室公子爭奪齊國君主的寶座,引發了比較嚴重的內亂,這讓齊國走向衰落。而在齊國衰落之後,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讓齊國無法恢復霸業了。到了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齊國又發生了田氏代齊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這意味着田氏的重心是取代姜氏,而不是吞併周邊的諸侯國。

最後,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地位。到了公元前379年,齊國姜氏的最後一位君主——齊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齊國的歷史舞台。史稱田陳代齊。在田氏代齊的過程中,田氏不僅需要和周邊的諸侯國修好關係,還需要獲得周王室的認可和冊封。因此,魯國作為齊國旁邊的諸侯國,又是周王室的同姓諸侯國,自然是十分安全的,也即齊國田氏不敢對魯國動手。綜上,齊國作為魯國旁邊的諸侯國,前期因為需要爭霸中原,後面需要田氏代齊,這讓齊國不敢全力消滅魯國。而在五國伐齊後,走向衰落的齊國,更失去了對魯國用兵的興趣了。所以,最終魯國被楚國消滅。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魯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在戰國中後期,楚國西邊的大部分疆域遭到了秦國的蠶食,比如在鄢郢之戰中,秦國名將白起就攻破了楚國都城。於是,為了躲避秦國的進攻,楚國最終將都城遷移到壽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一帶。因為都城的遷移,加上秦國的步步緊逼,意味着楚國的重心逐漸放到了東邊,尤其是淮泗一帶,所以魯國可謂首當其衝,成為楚國擴張地盤的重要目標。也即在戰國前中期,楚國的重心不僅魯國及其周邊地區,但是,到了戰國中後期,因為戰國七雄格局和形勢的變化,楚國選擇吞併魯國,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自己的實力,從而在抵禦西邊秦國的猛烈進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8 字。

轉載請註明: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