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在屋頂蹭網上課,學渣在被窩假裝打卡:看看誰在放縱地過假期

今年春節,一場疫情席捲中華大地,歸校復課至今遙遙無期。

為了幫助孩子們持續學習,防止假期滑坡,各個學校在這週一開始了上網課。

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卻不想上網課,就想趁着假期延長好好睡懶覺、刷手機、玩遊戲。

讓家長和老師焦慮不已。

有老師反映,正式上網課後,甚至有學生中午12點還沒起牀,躲在被窩假裝打卡。

不過有人懶惰放縱,也有人勤奮自律。

前兩天看新聞,就被一個坐在寒冷的樓頂、埋頭苦讀的身影感動了。

南陽淅川高三學生小通,成績優異,班級第一,全縣15名。他沒有因為假期而絲毫鬆懈自己,堅持每天5點半起牀開始早讀。

疫情陰霾之下,學校採用網上開課。小通家中沒有WIFI,只好跟鄰居借網,每天早上8點爬上屋頂,堅持學習。

網友們紛紛給小通點贊,為他加油。

有人説:“一切終將過去,但過去之後,有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人已經迭代升級。”

時間是這個世界最大的公平,漫長的假期結束後,鬆懈放縱的孩子成績只會越來越差,堅持自律的孩子則會越來越優秀。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放縱地過假期。

放縱的假期,一生的差距。

二、推遲滿足感很重要

自律,是兒童成長的重要主題,可能也是家長在教育中最頭疼的問題。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我的幫助。她想糾正在最近幾個月裏,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我們探討了她對老闆的看法,老闆對她的態度,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的父母的情況;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

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願望,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儘管一再努力,但這種常規心理分析和治療,並未觸及問題的癥結。終於有一天,我們進入久被忽略的一個領域,才使治療出現了轉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

她回答説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我接着問,“還是蛋糕上塗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説:“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問。

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説:“那還用説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

正如我所料的,在上班的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個鐘頭裏,她就儘量規避棘手的差事。

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裏,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

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三、“自律”的根源

在童年時,從5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學習這個自律的原則——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樂,避免眼前的安逸帶來的不利。

例如:如果一個5歲的男孩多一點耐心,讓同伴先玩遊戲,自己等到最後,就可以在沒有打擾和催促的情況下,享受到更多的樂趣。

對於6歲的好子而言,學會吃蛋糕時不着急把香甜的奶油一口氣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後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讓上了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是培養“先苦後甜”原則的最佳時機。

當孩子滿12歲時,應該已經無須家長敦促,就可以先完成功課,再去看電視。如果是這樣,十五六歲以後,他們就會把這個原則內化為一種習慣,成為自己的一種常態。

但是,根據教育工作者的經驗,很多青少年都缺少這種健康的習慣,他們不肯用功學習,説話做事喜歡心血來潮,他們很容易成文“問題學生”。

為什麼呢?研究表明,基因的影響並不明顯,其他因素也有待論證,但大部分跡象表明,家庭教育起着相當大的作用。

四、子不教,誰之過?

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因為父母管教不嚴。事實上,他們中的很多人經常受到嚴厲的責罵或體罰。可是這樣的教育方法只會起到負面作用,因為它本身就違背了自律的原則。沒有自律原則做為後盾的管教,不會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則,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之會成為反面教材。

有些父母經常告訴孩子:“照我的話去做,但不要學我。”他們的行為缺乏長輩起碼的自制力、尊嚴和理性,比如酗酒、邋遢、大打出手、偷奸耍滑甚至背信棄義。

這些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卻強迫孩子有條不紊地生活,結果可想而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塗,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父母的關愛至關重要。即便家庭環境充滿混亂、生活貧困,只要有愛存在,照樣可以培養出懂得自律的孩子。相反,即使父母身為醫生、律師、企業經理或者慈善家,生活方式相當嚴謹,但是如果缺少愛和温情,他們培養出的子女照樣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不懂自律。

愛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動力。如果我們愛某樣東西就會樂於花時間去欣賞它、照料它。比如一位小夥子終於買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新車,他一定把大把的時間花在車上面:擦、洗、美容、修、整理內飾……

對於子女的愛也是如此,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陪伴他。

培養孩子學會自律,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就無法深入瞭解他們的需要、找到教育他們的正確方式。

在孩子明顯需要培養自律能力的時候,我們不是挑起擔子,而是不耐煩地説道:“我沒精力管你,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到頭來,但孩子犯下錯誤逼我們不得不採取行動的時候,我們就會把滿腔怒火發泄到他們頭上。

我們不願去調查問題的本質,也不考慮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算適合。如果父母習慣用嚴格的體罰教訓孩子,這本質上不是教育,而是發泄自己心中的怨氣和不滿。

五、“自律”的起點

聰明的父母決不會這麼做。問題發生之前,他們就願意花時間瞭解孩子、對症下藥地教育孩子。他們會用恰當的敦促、鼓勵和表揚,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來巧妙地引導孩子的發展方向,教他們學習自律。

他們會認真觀察孩子的舉止,從孩子吃飯、做功課、撒謊、逃避責任等行為中,及時發現問題;他們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緊、什麼時候放鬆、什麼時候該表揚、什麼時候該批評,就能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使問題消失於無形。

可以斷言,

父母的愛,決定這家庭教育的優劣。充滿愛的家庭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家庭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

愛心

的家長,善於審視孩子的需要,並作出理性的判斷。

當孩子面臨痛苦抉擇時,他們會真心實意與孩子一塊兒去經歷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領受到父母的這片苦心。他們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

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願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於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會意識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價值。有的父母為了掩飾家庭教育上的失敗,會不停的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麼愛他,多麼重視他,但這一切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會被謊言長期矇蔽,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如果父母一再出爾反爾,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即便他們不即刻表現出什麼,但卻會把父母的教導和許諾看得一文不值。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生活方式。

那些沐浴着父母之愛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他們也會偶爾賭氣、抱怨父母,但是內心深處卻清楚父母深愛着自己。父母的珍愛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的起點,這有着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六、“自律”的基礎

“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像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自信必須從小培養,成年以後再彌補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孩子從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愛,成年後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堅固的自信也會然他們鼓足勇氣,勇敢地戰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我們剛才説到了“推遲滿足感”,那我們就以時間為例。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有價值,就會認為自己的時間也很有價值,因此有價值的時間也必須善加利用。

那位拖延時間的財務專家,就是忽略了自己的時間的價值。童年時,她曾有過不幸的遭遇:親生父母本來有能力照顧她,但是每逢學校放假,他們會花錢將她送到養父母家中,她從小就體驗到了寄人籬下的感覺。

她覺得父母不重視她,不願意照顧她,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長大以後,雖然自己聰明能幹,但是自我評價卻低的可憐。因為自我評價很低,所以她不懂得重視自己的時間。一旦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之後,她自然就意識到了自己時間的寶貴,必須合理有序地進行安排。

七、不要“遺棄”我

所有的孩子都害怕任何形式的遺棄。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恐懼心理有敏鋭的直覺,他們向孩子做出保證:“我們是最愛你的,永遠不會丟棄你不管。”“爸爸媽媽當然會回來,我們會永遠陪在你身邊。”如果除了這些口頭保證,還有實際行動配合,那麼,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潛在的恐懼就會消失。

他們不會只貪圖一時安逸,犧牲掉長期的幸福,而是甘願以某種方式推遲暫時的滿足感。他們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們的需求最終都會實現,就像父母做出的保證一樣。

如果父母的做法相反,動不動就用“遺棄”來威脅和管束孩子:“照我説的話做!否則我就不再愛你!”——這意味着拋棄和死亡。

這使孩子對未來充滿恐懼,他們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地獄,這種恐懼會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後。他們寧可透支將來的快樂和滿足,也不願意推遲滿足感。

在他們眼裏,未來太遙遠、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及時將來比現在好很多倍,他們也不願意去等待,只願意得過且過。

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學會自律,對安全感產生信任,不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還需要父母表裏如一的愛和持之以恆的照顧,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這份禮物無法從父母那裏獲得,孩子也可能從其他渠道得到,不過其過程必然更為艱辛,通常要經過一生的鏖戰,而且常常以失敗告終。

八、四個具體的方法

1、制定計劃表

幾乎所有學霸,都有時間管理能力。利用計劃表,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規律的作息,清晰合理地管理時間、管理行為,提升效率。

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答辯視頻上,獲獎者馬冬晗展示的作息計劃表,引得網友們驚呼不已。就連浙大學霸胡一捷,也是參考了她的計劃表。

計劃表中不僅有時間和任務規劃,還有計劃完成情況、學習情況、社會工作、體育鍛煉、生活狀態、修養品性、一天總結。

很多網友感慨:好強!永遠都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2、父母協助孩子克服困難

大多數孩子,一開始做不到自主管理、嚴格自律,父母要幫助他們克服習慣養成階段的痛苦及困難。

《少年説》有一期節目,初一的張錦彥走上高台,控訴爸爸:“你真的太狠心了!”

原來,小學畢業的張錦彥,恰逢12歲生日,爸爸給她送了一份“生日大禮“——為期三個月的軍訓。

早上5:30至晚上睡覺,從長跑、學習到做家務,整天安排得滿滿當當。同學們都用憤怒,甚至鄙夷的目光看着張爸爸。

張爸爸平靜問女兒:“進入初中,覺得學習苦不苦、累不累、快不快樂?”

女兒回答:“不苦,不累,快樂。都不如'軍訓'苦。”

台下一片掌聲,這時,張錦彥似乎突然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爸爸對她説:

“看似簡單的軍訓,卻是對人生更好的磨礪。你能堅持三個月,就能堅持初中三年,人生的30年。”

《愛、金錢和孩子》一書中,把父母分成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

權威型父母,是介於專斷型與放任型之間的一種模式。

這類父母通過説理和塑造權威跟孩子保持溝通,一方面向孩子輸出價值觀,另一方面,運用父母的權威對孩子立規矩,進行必要的管束和推進。

父母可以召開家庭會議,向孩子傳遞能量和價值,跟孩子一起制定計劃,並進行監督管理及適當的獎懲。

3、保持學習的環境和儀式感

有些公司允許員工一週在家工作兩三天,同時要求員工在家也要着正裝坐在電腦前。因為保持儀式感,可以保持對工作的熱情。

同樣,孩子假期在家,起牀就應該換掉睡衣,端端正正坐在書桌前,認真讀書,保持學習的心態。

4、樹立自律榜樣

楊絳先生説:

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父母自己也要自律,不能拿起手機就放不下、一看電視就停不了。每天規律作息,熱愛學習。

今日話題:

也許我們自己都還缺乏自律,那麼,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改善,去影響孩子呢?

請到評論區留言,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分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26 字。

轉載請註明: 學霸在屋頂蹭網上課,學渣在被窩假裝打卡:看看誰在放縱地過假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