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的璧是什麼意思
“完璧歸趙”中的璧指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極其珍貴的美玉,被認為是未經雕琢的無價之物,也稱作荊玉、和璞,是世間難得的珍寶。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是指趙王得到了一塊本屬於楚國的鎮國之寶,被秦王看上後,趙臣藺相如如何出使秦國又將玉完好帶回趙國的故事。
和氏璧
歷史上的和氏璧早已經失傳了,因此真正的和氏璧什麼樣子當下已無法再現,僅依靠有限的相關記載描述來看,由於秦始皇用和氏璧造玉璽,我們可以得知和氏璧與其它玉佩有所不同,至少有10釐米厚,且並不是古人常戴的環形圓玉。但由於秦始皇的這塊玉璽也在唐朝之後失傳,因此和氏璧究竟何樣,也難以考證。
和氏璧最早出現在韓非子與新序之類的記載中,沒有過大的出入。據悉,春秋戰國年間,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國寶,而和氏璧就是楚國國寶。最初,楚國有一個名為卞和的玉匠得到一塊極其難得的璞玉,便捧着要將之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細細查看,玉工看來看去,卻説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被戲弄了,便下令砍了卞和的右腳。後來武王繼位,卞和又拿此玉去進諫,結果武王又認為此玉是石頭砍去了他的左腳。接着文王即位,卞和手捧璞玉痛哭,眼中流出血來,文王聽聞後,問他為何哭,卞和説:“我哭不是因為失去雙腳,而是誠心進獻寶玉卻被當做欺君的石頭。”文王聽後,命人將其剖開,璞石之中果真是稀世奇玉。
正是這樣一塊稀玉,在歷史上幾經流轉,留下許多典故,成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謎。
完璧歸趙的歷史人物
完璧歸趙的故事中,除了藺相如這個主人公之外,還有聲稱欲拿十五座來交換氏璧的秦昭襄王,以及唯恐秦王只是為了騙取寶玉,並無真心以城池交換之意的趙惠文王。
完璧歸趙 秦王
我們都知道秦王在看到寶玉之後,絕口不提換城之事,當時秦國勢力強大,他想要白白得到和氏璧,並不會真的割城換之,那麼這樣一位精明的秦王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人物呢?
秦昭襄王,戰國年間的秦國君主,也稱秦昭王,其父是秦惠文王,是秦武王同父異母的弟弟。秦昭襄王早年間曾經是燕國的人質,與前307年武王去世以後,與弟弟爭奪皇位得以登基,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秦昭襄王掌權時,經過不斷向外擴張,壯大秦國實力,其中最出名的要屬其晚年爆發的長平戰役,決定了秦趙兩國的命運。
秦昭襄王在位初年,由母親宣太后執政,即羋八子,歷史上第一位太后,此時由宣太后弟弟魏冉擔任宰相一職,外戚當朝,權傾朝野。在此期間,白起作為秦國大將,依次戰勝多個諸侯國,奪得魏、楚多地。
後來,秦昭襄王長大以後,採納范雎的意見,奪回政權,賜范雎為宰相,在對外擴張上改為遠交近攻的政策。此時秦昭襄王手下有不少良將,長平一戰戰勝趙國後,於前256年殲滅西周公國,為秦國贏得統一戰爭的勝利奠定了一定基礎。
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享年75歲。
藺相如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是個成語故事,該故事出自於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一書中。完璧歸趙這個故事講述了趙國上卿藺相如不辱使命的經歷,而藺相如通過這一事情,也成為趙國有功之臣,深受趙惠文王的重用。
藺相如完璧歸趙
藺相如原為趙國宦官繆賢的門下客,因為阻止了繆賢去燕國一事,深受繆賢的重用。當時,趙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強大的秦國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派來使者説秦王願意用15座城邑交換和氏璧。趙國上下心知肚明,用城換和氏璧是個幌子,但是如果趙國不去赴約的話,就會顯得本國理虧。於是,繆賢將門下藺相如推薦給了趙惠文王,隨後,趙惠文王接見了藺相如,派遣藺相如隻身一人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達秦國後,便把和氏璧呈給秦王看,通過觀察秦王的一言一行。藺相如知道,秦王並沒有交換的想法,於是急中生智將和氏璧拿了回來。藺相如手持和氏璧,並拆穿了秦王的陰謀。而秦王為了和氏璧也不敢輕舉妄動,此間,藺相如提出了讓秦王齋戒5天的想法,乘此期間,藺相如喬裝潛回趙國,將和氏璧完好無缺的還給了趙惠文王。
5天后,藺相如再次申明瞭這場交易,但是秦王沒有履約。藺相如巧用機智化解了這場危機,自己也安然無事的回到了趙國。
藺相如在面對強大的秦王時,依然不畏權貴所折腰,巋然不動的捍衞自己國家的利益,這種勇敢的愛國主義精神,實為可貴。
完璧歸趙比喻什麼
完璧歸趙講述的是戰國年間藺相如將和氏璧帶到秦國與秦王談判,與其鬥智鬥勇,最終利用自己的計謀從秦王手中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都城還給趙王。
完璧歸趙
如今,完璧歸趙比喻成物歸原主的意思,完比喻完好無損,原封不動;璧原來指的是和氏璧,在該成語中如今指的是物品,即借出去的東西;歸趙也就從和氏璧歸還給它的主人趙國衍生為將借出去的物品歸還給其主人。一定程度上,完璧歸趙也有讚揚藺相如本人的聰明才智與外交水平,以及隨機應變的意思,指他不辱使命,智鬥秦王,使和氏璧有驚無險,最終按照自己的承諾將和氏璧帶回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