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中看到知乎熱榜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為什麼説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總誇孩子聰明?
這個話題熱度有156萬,足見大家都跟我一樣,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同時心存疑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育兒圈裏流行起了這樣一種論調:千萬不能誇孩子聰明。
這個理論的依據是來自一位斯坦福的教授:誇孩子聰明,會讓孩子認為天賦聰明才是成功的關鍵,如果成功意味着他們很聰明,那麼失敗則這意味着他們很蠢。努力和失敗一樣,意味着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如果你足夠聰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最終會讓孩子害怕挑戰和失敗,以及不願意去努力。因此不能誇孩子聰明,而要誇他們努力。
是否需要誇孩子,誇孩子的頻率,怎麼誇孩子...這是一個值得家長們深思的問題。
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經説過:人性最深層次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和欣賞。
其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面對別人的誇讚和表揚的時候,通常都是滿心歡喜的。
尤其是對孩子來説,能經常得到父母的誇獎和表揚,除了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以外,對於自信心的建立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相反,總是得不到父母誇獎的孩子通常會變得比較自卑、對自己沒有信心。
對於這個觀點,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是瞭解和認可的。並且大家也都開始重視、並實踐起來了,近年來,“賞識教育”的風靡就是大家對此認可的一種體現。
但是,一味地讚美和表揚真的能帶來好的效果嗎?孩子的自信心真的會因此而得到增強嗎?
知乎上曾經有個提問帖,問題是“一個人幼時經常被表揚,造成對別人的認可十分在意,而且特別害怕被人超越,該怎麼克服?”題主補充道:“小時候經常被誇聰明,成績一直不錯,條件也過得去,但心胸狹隘,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努力,害怕被超越。”
很明顯,他其實知道自己的想法過於狹隘,但又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導致了這樣的結果。相信這樣的問題,並不在少數。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有時候父母可能並沒理解其中的真正意義,只懂得一味地誇獎孩子,無論孩子是否做到他自己的最佳狀態。
這樣的做法,反而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無益的。
那有沒有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幫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理解到誇獎背後真正的意義、脱離這種流於表面的讚譽呢?
其實是有的,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聊一聊,對於鼓勵孩子、增強孩子自信心來説,比誇獎更有用的一些方法。
第一個方法:反饋優於誇讚
在這裏,我們首先需要對自信的定義進行解讀:真正的自信是對自我能力的正確認知和評估。
於孩子而言,對於自我認知的依據,很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外界的反饋。
許多家長抱怨孩子學習沒計劃、進步慢、怎麼鼓勵都沒用,苦惱於要用什麼獎勵才能激勵孩子堅持下去。
事實上,孩子解決問題時,大多數時候缺的不是獎勵,而是正確的學習反饋。
他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水平如何,也不知道要怎麼改進,無論是得到了獎勵還是懲罰,都是懵懵懂懂,不清楚下一步要怎麼做。
因此,要幫助孩子清楚地認知自我,父母需要做的一點就是即時反饋。科學研究發現,在有即時反饋的情況下,一個人的進步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是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很實在。
不過你肯定又會問了:那該怎麼反饋?具體反饋些什麼呢?對此,我有兩個建議可以給到你。
◆第一個建議:多反饋過程、少反饋結果
很多父母常常對孩子説“你真棒!”“真聰明!”,這種誇讚往往讓孩子摸不着頭腦,他們會覺得很奇怪,自己做了什麼事,父母為什麼要誇自己?聽久了容易飄飄然。
這樣的誇讚是敷衍的、也是不明智的。它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好像只重視最後的結果,而不在乎中間努力的過程。
沒有過程的結果,就像沒有根的樹、像浮在空中的花園,都是不切實際的。沒有鋼筋水泥哪來高樓大廈,過程就如鋼筋水泥,真材實料才是長久屹立之道。
因此,請把“你真棒!”換成“你今天又堅持閲讀了一本書!”,把“你真厲害!”改成“你今天計算題做得真快!”等等這類描述事實的語句。
不要空泛地給孩子貼標籤,而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努力的過程,父母都有看在眼裏,父母真誠的一句誇讚,勝過一百句敷衍的客套話。
◆第二個建議:多反饋技能,少反饋標籤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團隊在過去的10年裏一直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研究。
他們首先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叫出一個孩子進行測試,每個孩子完成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反饋,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反饋是類似“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這樣的話。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
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是我建議大家多向孩子反饋他們的技能而不是標籤的原因。
第二個方法:“肯定”優於表揚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到了一個這樣的觀點:表揚本身,是雙方關係不對等的產物,一味的表揚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成為一生不自由的根源。
你可能會説,怎麼還扯到一生不自由的根源上了呢,有這麼嚴重嗎?
對此,書中是這樣解釋的:一般來講,表揚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認可,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評判,實質上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
就像領導對下屬才會表揚,長輩對晚輩才會表揚,我們很少會看到一個下屬會表揚他的老闆,我們也很少會看到一個年輕人會表揚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表揚其實是關係中的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操縱,為的是讓對方今後的行為更加符合自己的預期。
同樣的,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來自父母居高臨下的表揚,而是一種“被看見”,一種平等的肯定和認可。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尤其需要注意,在表達肯定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孩子當成主角。一般當父母表揚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説:“寶寶幫媽媽洗碗,媽媽好高興。”“你考了100分,媽媽真為你驕傲!”
我們會發現,重點都在於,孩子這樣做帶來的結果是“讓媽媽開心、讓媽媽驕傲”。這樣的表達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長期如此,孩子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以他人為中心,卻無法取悦自己。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多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失去了自我價值的追求。
心理學家蘇珊·紐曼曾説:“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地追逐着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着頭皮去滿足。”
我相信,沒有哪位父母希望把孩子培養成討好型人格,也因此,我們不僅要用“肯定”來代替表揚,而且在肯定孩子的時候,更要學會把孩子作為主角。
當孩子再考到好成績時,請這樣告訴他:“你這次考得很好,你該為自己感到驕傲。”
讓他們知道,這是他們的人生,他們需要的是為自己的人生去拼搏,而不是為了父母去奮鬥。為了自己而活,才應該是他們努力的意義。
最後,讓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吧,首先我們瞭解了,誇獎並不一定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比誇獎更有用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反饋、一個是肯定。
而在反饋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多反饋過程、少反饋結果;多反饋技能、少反饋標籤。
除此之外,你還需要牢記,在肯定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孩子把自己當成主角,不要讓孩子總是為了討好他人而去努力。
希望你能從今天的分享中受到一定的啓發,用好這些方法,讓孩子在正面的努力的過程中,找到自己人生真正的意義。
讓孩子學會學習,讓父母不再焦慮~
以學習力為核心,幫助父母們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每週不定時更新家庭教育乾貨,歡迎訂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