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為加快推進人民軍隊的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1955年夏,中央決定在全軍實行軍銜制。9月27日,首次授銜活動於北京舉行,一千餘位在革命戰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解放軍將領,被授予了將軍及以上軍銜。

不過,由於名額有限,很多同樣為革命奮鬥了半輩子的老同志,因主動放棄或轉到地方任職,沒有被授予軍銜。另外,還有這樣一位很特殊的老同志,在解放戰爭中的2個副手,一人被授予大將軍銜,一人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卻沒有任何官職,既沒有被授予軍銜,也沒有到地方任職。這是怎麼回事?
此人名叫鄭位三,湖南紅安人,原名鄭植槐,自幼勤奮刻苦,16歲時以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湖北甲種工業學校,因而改名“位三”。1922年,鄭位三畢業回鄉,正式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

此後十餘年,鄭位三一直戰鬥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領導蘇區軍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並組建了紅74師。抗戰時期,他又先後兼任新四軍第4支隊政委及第2師、第5師政委,為鞏固和發展淮南、豫鄂邊抗日根據地作出重大貢獻。
鄭位三做出的重大貢獻,有一句歌詞為證:“董必武、鄭位三,領導人民把身翻……”這朗朗上口的歷史歌謠,至今還在他的家鄉流傳着。

解放戰爭爆發後,鄭位三被任命為中原軍區政委,同司令員一起率領部隊,在中原地區苦熬10個月,牽制了30萬反動派軍隊,為兄弟解放區作好反內戰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最後,又成功打破了反動派的嚴密封鎖,勝利地完成了著名的中原突圍。當年,中原軍區的副司令王樹聲大將和王震上將,都是他和司令員的副手,足見他的地位有多高。
可惜的是,長期的艱苦鬥爭,多年的超負荷工作,拖垮了鄭位三的身體。中原突圍後,他不僅患上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還有膽結石和膽囊炎,再也無法在一線堅持工作。1948年秋,在組織的安排下,鄭位三離開了部隊,長期住院休養治病。

因此,1955年授銜時,鄭位三既沒有在地方任職,也沒有在部隊中擔任軍職,與授銜當官無緣。可如果不是因為身體原因,估計他至少被授予上將軍銜。
不過,鄭位三自己從來沒有計較過個人私利,從來沒有對組織提過任何要求,從來不以功高自居。別人請他講軍史、革命史,講到他自己時,總是讚揚別人,不提自己。後來,工資定級時,國家考慮到鄭位三的特殊情況,特地給他定了非常高的工資等級,以便讓他安心養病,生活得好一點,儘早恢復健康出院工作。

然而,據鄭位三的女兒回憶:父親每月400元的工資,全拿去捐給了紅安老區。全家7口人,再加上需要接濟的親戚戰友、烈士的孩子一共十幾人,全靠母親一個人的工資支撐,生活得非常艱難。組織上安排給鄭位三的廚師也多次感嘆:這麼大的人物,吃得比普通百姓還差!
修養治病期間,鄭位三雖不能參與具體工作,卻一直關注着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身體稍微好點就到羣眾中調研,宣講革命思想,並向組織提出了大量的好想法和建議。

1975年7月27日,這位始終艱苦奮鬥,對人民無限熱愛,不忘初心的老革命,病逝於北京,享年73歲。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