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離家出走、自殺的悲劇事件,時有耳聞,令人惋惜。其中不少就發生在這個年齡段前後。
叛逆孩子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原地踏步、不肯成長的父母。多少青春期的孩子,毀在了父母不懂教育上!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似乎想要擺脱家庭的牽制,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
那麼,青春期孩子對家庭真的不重視了嗎?
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還需要重視家庭教育中嗎?
青春期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什麼呢?
6月26日,揚州益智教育基金會聯合邗江區教育局、立智微教育舉辦了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專題研討活動。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活動將線上與線下研討有機結合起來,現將研討成果整理出來,供各位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參考。
一、 青春期:成長的煩惱青春期是一個時段。青春是勃發的,也是煩惱的。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
青春期是成長的煩惱。世界衞生組織將青春期定義在10-20歲,而人腦的發育要到25歲才完全成熟。青春期的孩子雖然身體上和成年人相似,但他們的大腦仍在發育。正是這“半成熟”的大腦,導致了他們種種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青春期是生理、心理成長不匹配導致的。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網癮、早戀、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性格懦弱、自卑自閉、親情冷漠、自理能力差.....不一而足。有的孩子走反了,走斜了,走歪了。青春期的花朵,有的凋謝了,有的卻結出了碩大的果實。
青春期的叛逆,是父母教育路上的第八十一難。順利度過了,教育基本上取得正果,從此很少再有教育的難題。
青春期是心理的斷乳期,思想的獨立期,情感的風暴期,行為的叛逆期。
心理的斷乳期:不在事事都問父母了,有的不屑於問父母,有的問父母也不懂。
思想的獨立期: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但不成熟,不全面。
情感的風暴期:男女意識強烈,情感忽上忽下,處理不好就會出問題。
行為的叛逆期:認為自己長大了,要自主,要親身體驗。
二、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要什麼很多父母感覺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需要他們,孩子的青春期就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孩子經常按照自己的時間來去無蹤,有着自己獨立的情感,自己的決策,有時候斷然拒絕父母的示好。
家長們茫然失措,因為青春期的孩子讓他們一夜之間失去了控制權,他們漸漸發現,昨天好像還纏着你要抱抱的寶貝,今天會把你推出安全距離1米以外。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包括四個階段:嬰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把個體的成長和發展看作是整個人類進化發展的軌跡。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要什麼?
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歸屬感,他們特別要被看見,被同伴看見,被老師看見,被家長看見,被社會看見。否則,就會自暴自棄。
【案例】
有個孩子,在某名校初中就讀,並不笨,但初二數學120分的卷子只能考59分,父母對她拳腳相加。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很不好,上課不抬頭,不理睬老師;下課只跟成績差的孩子玩。她還把家裏的東西拿到學校裏來賣,得到的錢回去如數給媽媽。她長時間上網,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家長無法,來求助專家。
專家與孩子充分交流,弄清楚孩子想要什麼?在這所名校裏面她沒有快樂,要求太高差距太大,然後就聯繫到一所國際化的學校,換了一個環境。孩子很快變了一個人,還當上了國際部學生組織的副部長,中考也過了控制線。選擇高中學校的時候,家長和她一起商量,選擇了一所名校的國際部,現在在班上名列前茅。孩子見到老師非常陽光、開朗、自信滿滿。
啓發:如果你改變一下對待孩子的方式,孩子真的會給你一個奇蹟。
三、青春期孩子的偏差有哪些?青春期出現的偏差如果不在16歲以前解決,以後就很難解決了。青春期出現的偏差主要表現在
1. 尋求過分關注:希望被看見,感受到愛,才覺得有價值;隨着第二性徵的出現,會變得特別敏感,開始注意自己相貌與身份,情竇初開的萌動,使他們為了吸引異性的好感做出一些偏激冒險的決定,或者制訂一些短時間內難以企及的目標。
2. 尋求權力:渴望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追求獨立與個性,希望掙脱家長的管制,開始在家庭以外尋找自己的歸宿感,深受同伴影響。青春期的自尊感,又促使他們在學習和表現方面給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3. 尋求報復:為什麼會出現青春期的悲劇?就是對家人的報復,我把自己毀了看你怎麼活。
4. 自暴自棄:成長過程中得不到鼓勵,就沉迷遊戲之中尋找成就感。
5. 尋求興奮: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玩手機,控制不住自己。對這類孩子,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尋找健康的高峯體驗,來代替、拉動他的學習、生活。
四、 如何調理青春期的孩子?陪伴是前提,讀懂對方是關鍵,巧妙引導是保證。最核心的理念是“和善而堅定”,所謂“和善”,就是尊重孩子;所謂堅定,就是堅持原則、有目標,不委曲求全、不喪失立場,不損害自己的尊嚴,簡而言之,就是對自己的尊重。
和善而不堅定,就容易溺愛。
堅定而不和善,就容易簡單粗暴,甚至家暴。
和善既不是嬌慣孩子、取悦孩子,也不是不敢讓孩子有任何失望。
【案例】
第一輪角色扮演
媽媽和藹可親地説:“寶貝,聽話,明天要早起,今晚九點上牀睡覺,快點哦!”
孩子:“太早了,我不想睡。”
媽媽再次和藹可親地説:“聽媽媽的話,寶貝。”
孩子猶豫了一下,然後不情願地説:“好吧。”
【孩子的感受】:“感受到一種壓力,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事,心裏很不情願,但是又不能不聽。所以,先答應着,看情況,能拖就拖。”
【家長的感受】瞧,我既有“和善”,態度非常好友好;也有“堅定”,目標明確,有原則、有要求。為什麼孩子卻不太配合呢?看來,我的這一輪“和善而堅定”沒有達到目標,反而培養了孩子拖拖拉拉、陽奉陰違的習慣。
二輪角色扮演
媽媽坐在孩子身邊,拍一拍孩子的肩膀,説:“寶貝,明天春遊,需要早起,你計劃幾點鐘睡覺?”
孩子説:“我儘量早一點睡吧。”
媽媽説:“具體幾點呢?”
孩子猶豫了一下,説:“9點吧。”
媽媽抱一下孩子,説:“媽媽很高興你這麼會計劃自己的生活。”
【孩子的感受】:“感覺很舒服,覺得媽媽很關心我。既然明天要早起,那我今天當然要早點睡覺。”
【家長的感受】這一輪扮演才是真正的“和善而堅定”。“堅定”的部分體現在我是有目標的,希望孩子能夠早睡;而“和善”的部分不但體現在我態度、語氣上的温和,更體現在我沒有要求孩子幾點睡,而是在提出“早睡目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決定幾點睡。
【啓示】“和善”的本質是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選擇,自己承擔責任或後果。
五、 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怎麼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最困惑,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
過度期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優秀,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像馬雲、比爾蓋茨一樣。要上最好的學校,進最強的班級。不能家長要面子,孩子活受罪。
過度關心: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暖,生活上包辦代替,把孩子生活的體驗都剝奪了。
缺乏方法:不知道怎麼做。有的家長偷聽孩子打電話、偷看孩子日記,或者是上網看孩子的留言等美其名曰是為了解孩子的行為,千萬不要有。
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怎麼辦?
愛有原則,教有方法,家有温暖。
1. 平等互愛:
父母不能單向的寵愛。不少家長在“愛”的問題上,只盡“給予”的義務,不講“索取”。如此一來,日久天長會在孩子心中形成這樣一個概念——父母的愛是應該的。因此,要向孩子索愛,讓孩子學會感恩。
2. 有節:
愛是有節制的,一個人必須有控制能力。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萬物皆有規矩,選擇權可以給你,但規矩必須有。
3. 引導:
首先是人生大方向要引導好。
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回避這個問題,我辛辛苦苦學習是為了什麼?我為誰學習?人生要有成就的價值,對社會要有貢獻。怎樣有貢獻?就要提升能力。提升能力從何而來,當然要刻苦學習。學習賦能,才能展示才華,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千萬不要誤以為是為父母學習的。
其次是心理的引導。
對青春期的孩子引導好非常重要,孔子云:食色性也。人生如果沒有性,青春會黯淡無光。你可以去了解、表達,但還沒有成熟,不能走錯一步。
再次是學習與發展的引導。
家長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愛有原則,教有方法,家有温暖。
愛有原則:不要無原則的愛,不要濫愛,不要溺愛。
教有方法:要平等交流,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用以前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強制的嚴厲的,簡單粗暴的家長作風式的教育,當然是不管用了,只能讓孩子的心離家長越來越遠。現在許多孩子是“巨嬰”,個頭很大,思想還很幼稚,家長的關愛一定要跟上,不能眼裏只有學習。
家有温暖:出問題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離異、整天吵架的家庭。
路遙在《人生》的開篇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謹將此語轉贈給青春期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大家一起努力,一定會有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