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提出閉關鎖國的到底是誰 閉關鎖國的影響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閉關鎖國的是誰

關於閉關鎖國是誰引發的,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是乾隆皇帝,也有人認為是朱元璋。

朱元璋畫像

有史料稱最先明確提出閉關鎖國,禁止大臣、百姓與外來國家來往的是朱元璋。在1371年,朱元璋發佈公文稱:我認為海洋道路可以與外界相通,所以為防止一些問題的出現,應該嚴禁國內外的來往。如果不採取嚴禁措施的話,會有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違背國家的利益,陷入危難的情形,所以説朱元璋是最早提出閉關鎖國的人。

另外一些人認為提出閉關鎖國的是乾隆皇帝,因為與朱元璋相比,乾隆皇帝從多方面進行了限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海禁政策的層面。在乾隆皇帝所處的時代,人們能在經濟上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在統治者眼中,自己的國家地大物博,什麼都不缺。同時為了保護當地的經濟順利發展,避免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同時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説,乾隆皇帝想從早期開始就防止中外勢力之間的勾結,所以提出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是誰開始的,是以乾隆皇帝1757年頒佈的“一口通商”的法令為標誌的。從此,清朝上下都奉行這一政策,人們不僅從沿海地區遷入內地數十里,還被限制出海,不得與外來人做生意。而乾隆皇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在很多地方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包括文化、貿易、經濟等方面的影響。

所以相較而言,兩人提出的政策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乾隆皇帝涉及的內容更廣。

閉關鎖國的原因

閉關鎖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和明朝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流活動的一項政策,其中包括對外國人來華商務活動的禁止和對中國人出國的禁止,而閉關鎖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為中國古代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整個國民經濟都是閉塞的落後的,統治者不接納國外新鮮事物。

明閉關鎖國時期朱元璋畫像

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閉關鎖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經濟自給自足,還有統治者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從而限制人民出海活動,當時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在清朝中期一些西方殖民者也開始向東方擴張,清朝和明朝統治者敏鋭地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實行消極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他們來華擴張。

中國統治者認為如果硬性隔絕人民和外界的聯繫,有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定,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的民族矛盾,當時滿清統治者和漢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鋭,統治者認為如果採用閉關鎖國的辦法讓國內的漢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持,那麼民族矛盾就會緩解,但是這個説法顯然得不到後來歷史學家認可。

關於閉關鎖國的原因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種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其他包括統治者個人因素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當時國內自然經濟能勉強維持國家運轉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明閉關鎖國

明閉關鎖國政策是在明朝實行的一種嚴格限制中國人和外界接觸的國家官方政策,包括限制對外貿易和中外友好活動,這在後世產生深遠影響,這種消極的政策導致了中國此後數百年的衰落和航海事業的直線下降。

朱元璋畫像

明朝是第一個提出閉關鎖國的封建王朝,明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者是當時的明太祖朱元璋,他為了在政治上防範日本和保護中國的自然經濟,杜絕中國的金屬外流,所以實行封鎖政策,其實,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在當時並不是叫閉關鎖國,其官方名稱叫“海禁”,顧名思義就是禁止中國人和外國人進行平等友好貿易。

其實明閉關鎖國政策並不是現在人們所理解的閉關鎖國,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允許官方貿易存在的,只不過不允許私人和外界進行貿易,尤其是貴重金屬方面的貿易,明朝統治者也對一些國家在中國的經商活動進行限制規定。在之後的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比明朝“海禁”政策嚴厲了許多,在海禁政策下,雖然很少有人能和外界接觸,但是中國的貿易和航海事業還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在當時也起到過一定的自衞作用。

明閉關鎖國政策開始於明初,在明隆慶皇帝時期終止,前後共持續了70餘年,貫穿明代的整個歷史,在永樂皇帝以後,隨着中國海軍實力的逐漸增加和社會的逐步穩定,這項政策開始漸漸鬆動,到了隆慶皇帝這一代已經名存實亡了。


 

閉關鎖國的目的

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逐漸與世界脱軌,最後完全落後於西方國家。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時也是經過考慮的,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也是贊同這項議案。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也是有目的。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皇帝畫像

閉關鎖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防範國內的反清勢力同南洋的反清勢力結合。清朝統治者是外來民族,加上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在清朝的低層,很多走投無路的農民選擇了起義。而南洋各地的中華移民都是明朝時期過去的,因此一直以反清復明為己任。

閉關鎖國政策的目的之二是為了防範倭寇和歐洲殖民者的侵擾。倭寇在明朝的時候就侵擾我國的東南沿海,閉關鎖國政策可以防止國內的一些鑽營分子同倭寇勾結在一起。清朝時期,西方殖民者已經逐漸侵略到了東南亞,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也是考慮到防範這些西方殖民者。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其蟻族式封建統治。清朝是關外的女真人入關建立的王朝,統治階級主要是滿人。低層的漢人平民長期受到政府的壓迫,對清朝產生了反抗情緒。

南洋的移民都是明末時期過去的,對清朝並無好感,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止了這些人同國內聯繫。清廷也擔心西方殖民者支持漢人反清,因此阻絕西方人進入國內。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雖然對中國有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封建統治。

閉關鎖國的危害

清朝在落後的自然經濟中出現閉關鎖國,那麼閉關鎖國的危害有哪些呢?

閉關鎖國時期的明成祖畫像

閉關鎖國的危害在於它限制了中外正當往來,遏制了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早在明朝的中後時期,中國的經濟內部系統已經孕育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也隨之發展,遵循着這種歷史軌道的話,資本主義萌芽最終會生長成為真正的資本主義。但是,長期的重農政策以及閉關鎖國的危害使得萌芽無法衝破束縛,生長為與封建經濟不相符合的資本關係,而事實恰恰是封建經濟得到了廣闊的發展機會,商品經濟沒有得到發展反而落後。

這種做法不僅在當時遏制了歷史進程,同時對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有着深遠的影響。這項政策不僅阻礙了中外友好的交流,同時對於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關閉了向別國學習優秀文化與技術的大門,而這本身便是一種作繭自縛的做法,使中國與發展隔絕,與世界隔絕。

清朝的封建統治者被封鎖在一個有限的小小天地中,沾沾自喜,從不睜眼看世界,極度缺乏發展和持續的眼光,頑固而守舊,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國的閉塞,使得中國在這個時期始終處於滯留狀態,在別國經濟蓬勃雄厚的發展中,我國大大落後於世界。閉關鎖國嚴重遏制了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進步。它阻礙了中國從農耕經濟向商業和工業經濟的邁進,使得原先地大物博的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55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提出閉關鎖國的到底是誰 閉關鎖國的影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