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盛極一時,曾在安史之亂奪下長安城,終究卻難逃滅亡的悲劇

在古代王朝的歷史上,政權的更替是十分正常之事,曾經再強大的政權,也會隨着國家統治機器的腐蝕而走向衰落。這一點無論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秦,或是延續了幾百年的盛世王朝漢和唐兩朝,都能夠得到一個好的證明。
今天要説的這個王朝,它既不是中原的本土王朝,也不是和元朝、清朝一般是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而立的政權。它是一個地道的藏族政權,而它的強大可以匹敵同時期的大唐王朝。

這個王朝便是吐蕃,據《新唐書》記載,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其存在於公元618年至公元842年間,一個與唐朝同時建立,亦是差不多時間而亡的政權。在當時,更是和唐朝、阿拉伯帝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狀態。
吐蕃亦是西藏曆史上首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十分出名的松贊干布便一直被認為是建立吐蕃政權的人。因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特殊,人們是遊牧生活,也沒有太深的文化根基,歷來都是分散的部落。
然在吐蕃政權建立之後,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形成了強大的勢力,並開始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
那麼吐蕃王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這一點從它在大唐眼下佔據長安城就能夠看出來了。這個強極一時的政權又因什麼走向了衰亡呢?

先來説一説吐蕃是如何能夠在強大的大唐王朝手中,奪下了都城長安的。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而唐玄宗亦是被逼離開長安逃到了四川去。而原本唐朝對抗吐蕃的軍隊被大量抽調回來去平定此次戰亂。
因此西部邊境空虛,吐蕃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有利的機會,吐蕃的軍隊便趁機佔領了河西的大片地區。隨後更是一路打到了長安城,將其佔據。
在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吐蕃王朝的管轄地一度得到擴張。據藏史記載,吐蕃一度把勢力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
吐蕃盛極一時,曾在安史之亂奪下長安城,終究卻難逃滅亡的悲劇

我們都知道,唐朝有多麼強大,而吐蕃卻可以與之一較高下,且多有勝戰。而大唐歷代以來,為了與吐蕃和平相處,亦是多次派公主入藏和親,著名的便有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等。
可見其強大至極,然而強盛的政權卻終究是難逃滅亡的悲劇。
8世紀末葉,與每個王朝的末代相似,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逐漸激化。因王室內部爭奪權力,導致吐蕃分裂,再加上將領之間的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而頻繁的對外戰爭更是使得吐蕃的國力大大削弱,被唐朝的將領李晟、韋皋等多次重創。9世紀以後,吐蕃就開始由盛轉衰。
當時的吐蕃王室分裂為兩支,多年來混戰不斷。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原本歸屬吐蕃的一些部落也相繼趁機脱離管轄。
緊接着爆發了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讓整個西藏地區陷入了混亂,吐蕃王朝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崩潰了。
吐蕃盛極一時,曾在安史之亂奪下長安城,終究卻難逃滅亡的悲劇

一個強盛的政權是為何會走向滅亡的道路,這其中不僅僅有人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
首先一個便是連年的對外戰爭,使得吐蕃四面樹敵。在擴張過程中,吐魯屢次與周邊國家交戰,北邊有回鶻,東部與唐朝,南部則是印度,西部還有一個阿拉伯帝國。
太多戰爭導致其國力人口都無法承擔得起戰亂帶來的損失。因而才會在公元801年,唐軍在四川維州的一戰就把吐蕃的十萬精鋭覆滅,從此一蹶不振。
其次便是佛教的影響。在佛教傳入吐蕃之後,許多男子都入寺廟去當喇嘛,導致了吐蕃人口數量的大量減少,極大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吐蕃盛極一時,曾在安史之亂奪下長安城,終究卻難逃滅亡的悲劇

第三個人為原因便在於吐蕃的制度問題。吐蕃是奴隸制國家,每次打了勝戰過後就在征服地區後大量擄掠奴隸,因此吐蕃的奴隸是本國的人口的五倍。
但是吐蕃國沒有想到的是,奴隸數量太多導致了奴隸制崩潰,後來奴隸因受不了壓迫便紛紛起來反抗統治。
最後便是自然原因了,那就是地理位置的限制。我們都知道,青藏高原凍土,高山多,不適合種植作物,不能開發的土地有很多,能利用的卻是很少。因此就只能發展牧畜業和青稞種植。
獨特的地理位置也造成了交通不便,在這種農業、交通都有極大限制的地方,已然是無法承受更多的人口。
這便是為何吐蕃盛極一時,曾在安史之亂奪下長安城,終究卻難逃滅亡的悲劇的人為和自然原因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2 字。

轉載請註明: 吐蕃盛極一時,曾在安史之亂奪下長安城,終究卻難逃滅亡的悲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