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黃花崗起義的意義
雖然黃花崗起義最終的結局是失敗的,但是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對於黃花崗起義的意義人們都是高度讚揚的。這主要涉及到黃花崗起義最直接的激發了人們的民主意識,促進了民主革命精神的養成,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革命救國奠定基礎。
黃花崗起義雕像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人民遭受的奴役慘絕人寰、難以想象。資產階級維新派救亡圖存的道路走不通,表示委婉、温和的改變道路在中國是無法成功的,硬性的手段才是解決一切的關鍵,資產階級革命派走的便是用鮮血來換取民眾意識覺醒的道路。黃花崗起義,傳播了民主與自由的思想,將西方的先進思想與文化帶到了中國,資產階級用鮮血換取國家崛起的動作震撼了全世界,如果不是這些堅強到用鮮血喚醒民眾的鬥士,中國的歷史就當另當別論。
黃花崗起義的意義並非是單純的對中國民眾來講的,它喚醒的是全亞洲乃至世界被壓迫民眾的反抗意識與民主與自由的精神覺醒。
黃花崗起義的意義不僅僅是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削減了帝國主義國家的囂張氣焰,讓他們見識到了中國人的錚錚鐵骨,它使外國人意識到想要搶掠中國也許很容易,但是想要佔領這個國家就很難了,炎黃子孫千千萬,緊跟時代潮流的思想此起彼伏,經過這次黃花崗起義,中國人民的意識覺醒了,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隨之而來的南昌起義的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且水到渠成了。
黃花崗起義的地點
1911年革命派發動了一場起義,這場起義是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統治的先聲,這場起義犧牲了百餘人,這場起義被人們稱之為黃花崗起義,為什麼這次起義被人們稱之為黃花崗起義呢?黃花崗起義的地點又在哪裏呢?
黃花崗起義畫像
清末20世紀初,革命派不斷髮起各種起義,但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1911年,革命派在廣州發動起義,黃興率領120餘名革命志士直進兩廣總署府,發動了此次武裝起義。由於雙方的力量懸殊,經過激烈的交戰,這場起義最終以革命軍的失敗告終,數百名革命志士壯烈犧牲,他們被葬在了黃花崗,黃花崗起義的地點雖然是在廣州,但是由於這些犧牲的革命志士被葬於黃花崗,所以這次起義被人們稱之為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的地點為什麼會選在廣州呢?這有什麼樣的革命意圖呢?是誰決定在廣州發動起義的呢?同盟會的領導人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一直認為在兩廣地區開展革命活動是最好的選擇,廣州距離香港比較近,是較早受西方文化衝擊的地區,這裏人民的思想也較為開放,因此在這裏展開革命活動是最好的選擇。因此,同盟會才決定將此次革命的地點選擇在廣州。革命志士的起義失敗之後,犧牲的革命志士被成員冒險葬在廣州城外的黃花崗,因此這次起義又被後人稱呼為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背景
1911年4月,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第十次武裝起義——黃花崗起義,在廣州發動。在著名影視《十月圍城》和《辛亥雙十》中,對黃花崗起義背景都有詳細介紹,並重現了當時的情境。雖然黃花崗起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它以其不可被取代的特殊意義而被人們記住。在起義中犧牲的烈士被埋葬在黃花崗。
黃花崗起義畫像
説到黃花崗起義背景,就不得不從同盟會開始説起。為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新的中國,孫中山等革命人士紛紛湧現,併為革命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進入新世紀之後,革命更是成為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以孫中山為首成立的同盟會肩負着歷史革命感和建立新中國的任務。這些革命黨人冒着生命危險秘密召開會議,並利用會黨不斷髮動武裝起義,希望藉此從根本上改變國家命運。
但是,同盟會在此之前組織的九次起義活動都因準備不足而以失敗告終。同盟會會員,革命黨人等頓覺前途暗淡,革新無望,紛紛走上暗殺的道路。在絕望的境遇下,同盟會的骨幹們黃興,胡漢民等人和孫中山一起共同策劃並實施了第十次革命起義。
如今看來,黃花崗起義背景用簡短的幾句話就能交代得清楚,而在當時,起義的準備籌劃是在怎樣艱苦危急的情況下進行的?對於同盟會來説,當時的境況如何嚴峻,事態如何突變,都要在夾縫中生存下去。
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
黃花崗起義又名辛亥廣州起義,發生在1911年,廣東省廣州市。作為同盟會發動的第十次武裝起義,黃花崗起義和之前的九次起義一樣,無一例外都以失敗而告終。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也和之前九次起義的失敗原因有很多相同之處。
黃花崗起義雕像
當時的中國雖然依舊受制於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但是新思潮的大量湧現着實為腐舊的中國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作為一股最具活力的血液,以孫中山為代表人物的革命派成立了自己的黨會,並將改變中國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同盟會的會員迅速擴大到整個中國範圍,但是再怎麼強大還只不過是一個黨會,而不是軍隊。這就是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之一,革命團體本身的力量不足。
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更多的在於人員的組織和分配上。當時的同盟會只顧擴充黨會的規模而忽略了會員的質量問題。同盟會當中自然不少黃興,胡漢民等骨幹精英黨人,但也不乏一些沒有膽識的所謂“熱血青年”。良莠不齊的同盟會本身也是黃花崗起義失敗原因之一。雖然起義之前的部署統籌做到了完美,但是,臨陣脱逃,膽怯懦弱的人卻給起義寫下了失敗的結局。並且,温升才的單獨行動以及吳鏡的被捕都迫使原定的起義活動不得不另擇他日。武器不能發配到人,人員不能及時到位,這些都直接導致了黃花崗起義的最終失敗。
黃花崗起義評價
在孫中山的帶領下,同盟會的代表人物黃興、林覺民等人帶領其他革命人士於1911年4月發動了又一武裝起義運動,史稱黃花崗起義。在眾多對黃花崗起義評價中,最為眾人接受説法是,黃花崗起義是同盟會和清政府之間的戰爭,是新中國和舊中國之間的拉鋸戰,也是新事物推翻舊事物的一種必然進程。
黃花崗起義劇照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就逐漸登上了歷史的舞台,同盟會的成立就是其重要的體現之一。為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在孫中山領導下的同盟會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運動。但是處於革命前期的同盟會,革新力量還不強大,多次起義都被清政府鎮壓。雖然起義都是失敗的,但是這不代表沒有發動起義的必要。每一次武裝起義都一點點強化了民眾心中的變革覺悟。有學者對黃花崗起義評價説,它加速了全民革命運動的步伐,使建立新中國的思想深植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心裏。
在《黃花崗烈士事略》中,孫中山曾經這樣對黃花崗起義評價道:“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這也從側面肯定了黃花崗起義的價值。孫中山甚至認為,黃花崗起義可以和武昌起義並稱為兩大起義。之所以對黃花崗起義作如此高度評價,是因為黃花崗起義如平地的一聲春雷,驚醒了沉睡多年,屈從於清政府統治的民眾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