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被大學生們戲稱為“燒菜課”的通識教育課程《家常菜》,日前剛上線華東師範大學的選課系統,就被一搶而空。涵蓋海派菜、粵菜、川菜、中西面食點心等各色美食的教學內容,讓多數身為廚藝“小白”的大學生們怦然心動。除了“燒菜課”,另一門主打房間收納整理的《勞動與生活》課程也一併亮相,同樣受到熱捧。
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瞭解到,這兩門剛剛上線的新課程,目前還在試點階段,開放對象僅限該校2020級師範生。
“勞動教育歷來是未來教師們的必修課。比起過去的植樹、打掃等常規形式,我們這一次嘗試開設烹飪、收納等更符合現代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勞動課程,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們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也讓他們更有底氣教育好下一代。”華東師大教務處副處長苟健説。
從“零基礎”出發,期末在食堂“交作業”
胡椒和花椒有什麼區別?切生肉、熟食和水果分別要用哪種刀?用電飯煲煮米飯,米和水的分量如何把握……事實上,很多大學生都對調味品的辨別、食材搭配和處理、家用電器使用等最基礎的烹飪技能知之甚少。而這些生活常識,都在《家常菜》課程的授課內容之中。
那麼,這門未開先火的“燒菜課”,究竟誰來講授?教學目標是什麼?學生的學習過程又是怎樣的?苟健告訴記者,學校後勤保障部的團隊和教務部門聯合設計的這門課程,涵蓋膳食營養知識、幾大常見菜系的烹飪手法,以及水餃、蛋糕等常見美食的系統製作學習。“從‘零基礎’出發,至少能保證結課時,學生做出來的菜味道不難吃。”根據安排,這門課總共18個課時,其中16個學時是實踐操作,均在學校食堂特意開闢的專區進行。期末時,學校將在食堂開設專窗,請全校師生一同品嚐這份“期末答卷”。
全新上線的“燒菜課”,也承載着學校嶄新的育人理念。“從大學畢業後的年輕人即將開始獨立生活,要真正實現生活自立,學會做飯、收納等家務顯然是必備生存技能。希望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用自己雙手去創造成功、體驗生活。”苟健談及開課背景時説,首次和《家常菜》課程一同被列為必修課的還有《勞動與生活》,授課內容包括空間收納、養護和擺放家居綠植等。
據悉,華東師範大學2019年設立體美勞教育工作推進委員會,此次新增的兩門課程均與學校後勤保障部門合作,試點開設生活技能模塊,探索勞動育人的新模式。未來,該校還計劃開設汽修、自救等課程。
大學“上新”家政課程後,中小學也應跟進
對時下很多年輕人來説,日常飲食已從滿足温飽提高為對美食和健康的追求。比起叫外賣,大家在空閒的時候更願意自己親手下廚,或和家人、親友一起烹飪,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份悦己悦人的“小成就”。根據一款美食烹飪類App的用户統計顯示,25-35歲用户佔比超過60%。
還有不少人正在把對勞動的愛好變成職業。比如,B站專門單列的美食分區裏活躍着數十名百萬粉絲UP主,日入上千的衣櫥整理師在一線城市也供不應求。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最終自己所追求的是更美好的生活。無論是烹飪美食還是家居收納,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都是在教會年輕人如何享受生活。”上海政法學院教授章友德建議,類似的家政教育課程不僅應在大學開設,還應進一步向中小學推廣,讓基礎教育學段的孩子們在實踐中,體驗從簡單到複雜的勞動實踐,掌握勞動技能,享受勞動樂趣,認同勞動價值。“建議少些應景式的勞動課,讓教育迴歸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本質。”他説。
在一些教育學專家看來,學習勞動技能只是一個抓手,從師範生開始試點的新式勞動教育,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改變青年一代對勞動的觀念。“如何與時俱進地開展勞動教育,讓更多00後、10後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承擔育人功能的大中小學亟需進一步創新教學方式。”章友德説。
作者:儲舒婷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