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經二十一位皇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唐朝是版圖最大、唯一沒有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它的國土面積據今天研究,在西部和北部,都超出了現在的國界。盛唐時期,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強的國家,長安是世界上絕無僅有、巨無霸、超大型現代化都市。唐帝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黃金時代。
然而在“開元盛世”的玄宗皇帝這裏,歷史拐了個彎。
唐玄宗
不可否認,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的前半葉,他兢兢業業、勵精圖治,使得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而後半葉,其驕奢淫逸、朝綱腐敗,並且過於相信懷有二心的安祿山,致使“安史之亂”爆發,社會生活遭遇極大破壞。
安祿山
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公元755年秋,安祿山大軍逼近長安,玄宗不得不往西退卻,而後在馬嵬坡,賜死了楊玉環;那麼再往後呢?我來給大家簡單説一説。
楊玉環
唐玄宗順利逃到四川成都,安祿山則佔領長安。第二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繼位,是為肅宗。他任用郭子儀為大將,調集西北各陸軍隊反攻長安。
在安祿山這邊,立太子的時候,因為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長子安慶緒殺死。第三年,郭子儀率軍攻打安慶緒時,史思明援助安慶緒,致使唐軍戰敗;然而史思明勝利以後,趁機殺死安慶緒,自己當了皇帝。
在史思明攻陷洛陽不久,又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安史集團的內部由於爭權殘殺使其力量大為削弱。第六年的時候(762年)唐肅宗死,其子李豫即位是為代宗,代宗調集各路兵馬又借回紇騎兵,方於七年後(763年)平定安史之亂。
由於安祿山生性殘暴,胡人的軍隊每到一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黃河中下游一帶的百姓生活,造成了極大地破壞和影響。那麼,唐朝的國運至此,真的衰落了嗎?
其實不是的。唐朝經過了前任六位皇帝、一百餘年的治理,在玄宗朝,其家底是非常之厚的;“安史之亂”確實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衝擊,但並不是致命的,完全可以緩過勁來。
從唐建國開始,到“安史之亂”結束,剛好走過了一半的旅程,剩下還有一百四十多年,是有兩件事情,才真正造成了國力的日漸衰微。
我們先來説第一件事:宦官專權。
長安夜景
“安史之亂” 是在代宗朝結束的;代宗長子李適是為德宗,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軍並且成為定製,從此宦官勢力走向前台。805年,德宗長子順宗李誦即位,實行革新,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逼帝退位,稱太上皇,在位實八個月。
自唐憲宗李純之後,除唐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繼承皇位外,其他諸帝無不由宦官擁立;擁立之外,宦官還操有生殺之權,唐憲宗就是被宦官陳弘志所殺,唐敬宗是被宦官劉克明等所殺。
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宦官王守澄立文宗為帝,文宗向來不滿宦官專權,大臣李訓、鄭注知道文宗有反抗之心,便與文宗密謀誅滅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文宗以李訓之謀,杖殺曾參與殺害唐憲宗的宦官陳弘志,不久又以李、鄭之謀賜王守澄死。
大唐美人
大和九年十一月廿一,文宗與百官在紫宸殿早朝,左金吾衞大將軍韓約奏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夜生甘露,為祥瑞之兆。李訓等人勸文宗親自前往觀看,文宗到含元殿,命宰相及中書、門下兩省官員前去左仗視察,眾人回報那不是真甘露。
文宗刻意派仇士良等一眾宦官前去查驗,李訓等人事先暗藏甲兵,以伏殺宦官。仇士良抵達後,看到韓約神色驚慌,又發現周圍有伏兵,立即返回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內殿。李訓見狀,叫金吾軍上前護駕,金吾軍及其他舉事兵卒雖然殺了少數宦官,卻阻止不了宦官帶走文宗。
仇士良等人挾持文宗返回內殿後,派出神策軍五百人砍殺眾大臣,舉事兵卒潰敗。李訓逃出長安,但最終被捕殺;仇士良等人又密令鳳翔監軍誅殺在外地的鄭注。
盛唐 遺址
此次事變中,死者數以千計,除李訓、鄭注外,李訓黨羽多人被捕殺,宰相王涯、舒元輿等人被腰斬,"親屬無問親疏皆死,孩稚無疑,妻女不死者沒為官婢。"史稱"甘露之變"。
在宦官和大臣的正面交鋒中,大臣完敗、宦官大勝,文宗此後更受宦官壓制,鬱鬱而終。歷史定格在此。
"甘露之變"後,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為中國歷史的第二次宦官時代的開始。"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唐朝的宦官勢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覆三年(903年)大殺宦官後,才終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後梁篡位而滅亡。
下面再來説具有深重影響的第二件事:朋黨之爭,也稱“牛李黨爭”。
後宮佳麗
唐朝時,官員主要來源於兩個途徑:有些人是通過科舉考中進士而當官的,這些人喜愛詩賦,情趣相同,認為自己是憑真才實學入仕。
另外,還有一些人,是通過父祖門蔭而當官的,他們推崇儒家經學,以門第清高自居。這兩部分官員,因為入仕的路徑不同而互相鄙視,形成兩個集團。
公元808年(元和三年),在一次制科考試中,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皇甫湜通過對策,“皆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結果被主考官錄取,當時李吉甫為相,認為是對自己的人身攻擊,乃“泣訴於上”,並指責考試中有作弊現象。
結果,不僅牛僧儒、李宗閡長期未能升遷,主考官也被貶,這是牛李黨爭的序幕。
公元821年(長慶元年),翰林學士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揭發李宗閔在科舉中舞弊,取士不公,結果李宗閔被貶官。不久,牛僧儒任宰相,與李宗閔共同排擠李德裕出朝。從此,牛李兩黨正式形成。朝廷官員,從此也分成了兩派,兩派之間互相攻擊、排擠,勢不兩立。
大唐芙蓉園
唐文宗(827年—840年)以後,牛李黨爭日趨激化。公元833年(大中七年)李德裕以兵部尚書任宰相,李宗閔被排擠出朝為興元節度使。公元834年(大中八年),李宗閔回朝,李德裕又出為興元節度使。
武宗時(841一846),李黨為實相,牛僧儒貶往循州(今廣東惠州市東北),李宗閔流放封州(今廣東封開)。宣宗時(847--859)牛黨白敏中為宰相,李德裕貶死篷州(今廣東瓊山)。兩黨鬥爭,直到公元860年,懿宗即位後才平息下來,長達四十年之久。
牛李兩黨宮員,為了小集團的利益,互相攻擊,置國家於腦後,“每議政之際,是非鋒起”,凡是牛黨認為是者,李黨必非之;李黨以為是者,牛黨必非之。皇帝對此束手無策。
今日大唐
在選官上;在藩鎮問題上;在吐蕃問題上;在佛教問題上;在種種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上,兩黨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已失去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完全以本集團自己的利益為主,鬥爭的結果直接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和政局的不穩。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上層,一直是宦官當權,皇帝的廢立、生死均由宦官做主,皇帝時刻命懸一線,沒有精力和時間來管理政事;在朝中,大臣做事的出發點也只是為了自身集團的利益,並不考慮百姓的死活。
從上而下、由內到外,當權者的心思不在老百姓的疾苦上面、不在國家的興亡上面的時候,這個國家是撐不了多久的。
其後的黃巢起義、包括朱温廢唐立梁,都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長期的雙重擠壓、滲透下,唐帝國已經四面楚歌、風雨飄搖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