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啓航,未來正來
塔吊林立、熱火朝天,這八個字成為2020年雄安新區的真實寫照。從“紙上”到“地上”,雄安新區已轉入大規模開工建設階段,“未來之城”的模樣日漸清晰。
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自設立起一直備受關注。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新區該如何總結髮展經驗,為“十四五”開好局,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對此,出席2021年河北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創新驅動,精準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
“回顧2020,我最高興的事就是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開通。”省人大代表、蘆葦畫代表性傳承人楊丙軍話語間透着興奮。“從我所從事的藝術專業角度看,雄安站的設計不僅大氣恢宏,內置的蘆葦畫、黑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也很好地展現了當地文化。”
2020年,雄安新區項目建設捷報頻傳。據統計,2019年和2020年雄安重點建設項目共126個,其中29個項目已經完工,其餘項目正在加速推進。
在重點項目中,作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項目尤為引人關注。截至目前,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區“三校一院”項目進展順利,三校項目主體結構均已封頂,雄安宣武醫院北京投資部分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
“如何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就需要在承接平台上下功夫。雄安新區應着力打造優勢突出、特色鮮明、配套完善、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承接平台,作為承接京津新技術轉化和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依託若干重點平台招引國內外高端項目,搶抓京津要素外溢的機遇,引領帶動河北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説。
作為河北自貿試驗區的一個片區,雄安自貿片區自設立起始終肩負引領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使命,諸多首創制度創新成果相繼落地。例如,着力打造“5G+場景”智慧金融服務新模式,着眼於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方向,新區積極佈局5G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首次實現了5G切片技術在金融機構的商業應用。此外,雄安自貿片區還首創了“跨境融資+跨境租賃進口”新模式;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金融創新先行區,探索監管“沙盒機制”等,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
“創新,始終是雄安新區發展過程中的關鍵詞。”武義青説,“《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通過承接符合新區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高起點佈局高端高新產業,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該《綱要》還提出了38個主要指標,如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超過90%,高速寬帶標準千兆入户、萬兆入企等指標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雄安被賦予中國高質量發展引擎的地位。未來,這裏將打造為全球創新高地和改革開放新高地。”
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來到雄安,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雄安新區本級企業共有3498家,其中北京投資來源的企業3003家,佔比85.85%。這些企業在雄安感受到的切實服務,也讓他們堅定了“留下來”的心。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實現新區、三縣共4305項政務服務和360項便民應用上線,實現與省9個垂直管理部門信息系統對接和數據回傳;開發上線“雄安智慧社保”網站、APP,待遇資格認證、參保補貼查詢、口糧補貼查詢等38個事項實現在線辦理。
“我還注意到,在發展新產業方面,雄安新區將堅持承接疏解產業落地與招商引資項目落地並重,推動產業項目在重點片區聚集,迅速形成產業集羣。數字經濟發展示範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等成為新產業佈局的主要方向。”武義青接着説,“新區應着力結合產業佈局、創新業態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把握好時代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打造創新發展示範區。”
着眼未來,築牢民生之基
就業,是民生之本。根據2020年12月中旬公佈的數據,雄安新區開展“線上線下”各類職業技能培訓5.68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8254人。
談及就業,河北省政協常委、河北省工商聯主席劉勁松表示,為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的穩就業、保就業工作,新區應開展更多的職業技能培訓與專場招聘活動,為退役軍人、農民工、徵遷羣眾等重點羣體就業提供幫助。
一組數據印證着劉勁松的觀點。近年來,雄安新區安排1.5億元人民幣就業專項資金,通過轉移支付方式,支持因傳統產業外遷轉移和轉型升級帶來的人員轉崗再就業。此外,隨着《河北雄安新區居住證實施辦法(試行)》《河北雄安新區積分落户辦法(試行)》及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的出台,雄安向五湖四海的英才敞開大門,對青年人口的吸引力持續提升。2020年11月,雄安青年常住人口較2019年同期增長37.35%。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來到雄安,為雄安注入新的青春力量。
“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雄安的建設者,雄安的教育一定要牢記為黨育人的使命,注重學生全面培養,改變唯分數論的培養方式。”省人大代表、保定師範附屬學校校長、黨總支書記王淑英不無感慨。
雄安新區設立後,王淑英所在的保定師範附屬學校先試先行,對接雄縣村級小學——黃灣小學,每年為該小學輸送執行校長、藝術教師、英語教師各一名,加上短期的流動教師,三年來,派駐近20名教育工作者,將全新的教育理念在當地落地。目前,這所最初不足500名學生的村級小學,如今開設了機器人、藝術等課程,學生排演的節目入選今年全國少兒春節聯歡晚會。
“京津對雄安教育的幫扶有目共睹。”王淑英説。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56所京津冀優質學校與雄安新區59所學校開展多種形式幫扶合作。“在與雄安新區的校長一起參加校長論壇時,我能強烈地感受到,曾經唯分數論的校長們,在教育理念上出現了很大轉變。理念變了,學校的課程設置、校園文化等也將發生相應改變。”
隨着教育資源共享、教師交流增加、校長理念更新,王淑英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在京雄保教育一體化發展機制與保障、學生評價標準上給予更多政策傾斜。
藍綠交織,建設生態之城
“這幾年,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有目共睹,因為工作關係,我更關注白洋淀水質。2020年白洋淀水質同比持續好轉,湖心區水質為Ⅳ類,其中四個月為Ⅲ類,實現‘全域Ⅳ類、局部III類’的目標。”長期生活在雄安的楊丙軍深有感觸。
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畫卷紮實起筆。2017年秋季,河北雄安新區啓動了以建立城市森林為目標的“千年秀林”工程。截至2020年年底,雄安新區總造林面積41萬畝。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截至2020年12月31日,經初審雄安新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73,同比下降8.90%;PM2.5濃度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4%;優良天數平均為226天,佔比61.8%,同比增加29天。
除多舉措改善生態環境外,智慧城市的節能應用也值得一提。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批覆中,明確提出將推廣超低能耗建築作為營造優質綠色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奧潤順達集團總裁倪海瓊稱,超低能耗建築節能率達9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節能的建築。深入推廣超低能耗建築,對提升建築節能水平、推動行業轉型升級、保護生態環境等作用明顯。
倪海瓊建議,要在出台相關扶持政策,鼓勵在公共建築和新農村建設中率先推廣超低能耗建築的基礎上,制定鼓勵與支持超低能耗建築門窗、保温、環境一體機等關鍵部品和設備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培育壯大一批核心企業和產業基地,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質量可靠、有效供給的產業鏈,更好地服務於雄安新區等重點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設。
隨着雄安新區雛形凸顯,楊丙軍思考的則是,如何構築新區文化的共同屬性。在結合三縣已有的文化基礎上,融合新區發展需求,用新區文化屬性賦予這座城市更深層次的內涵。(長城網記者許豔豔)
原標題:【燕趙開新局·2021兩會新觀察②】雄安啓航,未來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