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根據西沙考古發現證實,或許因為有唯一的淡水井,甘泉島上唐宋時期便有我國人定居於此,但是到了清末,南海諸島的固定居民卻並不多,很多島嶼一直處於無人狀態。
然而讓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南海諸島中的許多島嶼,雖然缺乏居民生活的條件,卻有不少廟宇。根據1974年至1975年文物普查的結果,僅在西沙羣島各島,便有十三座廟。
▲ 甘泉島上的兄弟廟,確定為民國期間瓊海縣漁民蘇德柳等建造,是島上較近期的廟宇
這十三座廟包括——永興島上一座(名為“孤魂廟”,已拆毀),甘泉島上三座,琛航島上兩座(已拆毀一座),和五島上兩座(1973年拆毀一座),北島上一座,廣金島上一座,趙述島上一座,珊瑚島上一座(已拆毀)。
這些廟的建造時間從明代到民國都有,大多用珊瑚石板砌成,造型十分簡陋。較大的也只是單間房屋,有四面圍牆(多為珊瑚石板建造,少數採用磚砌)。而較小的一般只有半米高左右,僅可在前點香火祭祀而已。所有小廟的頂部都已經坍塌不存,但有筒瓦、板瓦發現,廟內有神龕、供桌、神像等,有的廟門外還有一道曲尺形的護牆。
我們可以通過一批照片看到這些小廟1974年時的境況:
▲ 甘泉島小廟
▲ 北島珊瑚石小廟,頂部已經坍塌,但內部仍可見祭壇和牌位
▲ 廣金島兩座相對的小廟,僅能放下香爐,可能是西沙羣島上最小的廟
▲ 和五島珊瑚石小廟僅存廟內石板小龕
▲ 趙述島小廟,已經坍塌,僅存門兩側殘牆
▲ 近人在趙述島上利用殘牆新建的佛龕
這些廟宇到七十年代已經十分荒敗,一方面是日法兩國曾侵佔我西沙羣島部分島礁,有意破壞我島上建築和歷史遺蹟,以毀滅島嶼古來為我所有的歷史證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建國後提倡反封建無神論,有一段時間裏不再有漁民前去供拜和修理,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比較容易損毀。
近年來,由於在西沙定居和進行漁業生產的人員日多,有些廟宇得到了修復和擴建,從打魚人尋求精神安慰的角度來説,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廟宇中供奉的是什麼神,也無法完全分辨清楚,娘娘、土地、海神都有,其中特色是“孤魂廟”。
廟名“孤魂”是何意?原來南海有傳説,明代曾有一百零八位漁民出海捕魚,為海盜殺害,因孤魂不得還鄉,常年在海上游蕩,並時時顯靈幫助後來的漁民——當地出海的漁民都稱“兄弟”,而漁民們感其佑護,便為其立廟祭祀。
永興島與和五島上的廟宇前,各有一副對聯,分別是“兄弟感靈應,孤魂得恩深”“前向雙帆孤魂廟,廟後一井兄弟安”。從這裏都可以讀出漁民“兄弟”與“孤魂”亡靈之間的關係——孤魂護佑漁民平安,漁民祭祀使孤魂得到慰籍。這可以算是南海一種獨特而原始的祭祀文化了。
雖然十分簡陋,但遠海迢迢,到此興建廟宇也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西沙羣島怎麼會有這麼多座廟呢?難道在一座島上建廟祭祀還不夠嗎?
在1975年進行西沙文物普查時,工作人員也對這件事頗為困惑,經過向漁民詢問,才知道這些廟宇除了祭祀以外,還有一種功能。按照民間規矩,最先上島蓋廟的漁民會受到同業們的尊敬,在這裏進行漁撈有優先權,對一些古代廟宇進行修繕,可以獲得同樣近似“島主”的敬畏。所以,幾乎每個稍大一些的島嶼上都能看到漁民們設立的廟宇了。
建廟的謎題比較輕易地解開了,但西沙羣島的廟,有的還守護着至今我們解不開的謎團。
比如,1973年,民兵在永興島孤魂廟旁發現了一塊埋藏於地下的石碑,是用灰色麻石刻成。石碑質量較好,長九十二釐米,寬十九釐米,厚八釐米。經過鑑定,這是當時的中國政府1921年派人到此巡視時設立的“視察紀念”碑。
而1974年,又在北島珊瑚石小廟旁進行文物考察時,發現了兩塊被破壞的石碑,經過對合,基本能夠辨認碑上的文字。
這兩塊碑中第一塊較長,長九十二釐米,寬十九釐米,厚八釐米,質地為粗麻石,中間是“視察紀念”四字,側面有“大清光緒二十八年”字樣。
第二塊碑已殘,殘長五十八釐米,寬二十四釐米,厚九釐米,中央也是“視察紀念”四字,左側一行小字,為“大清光緒二十八年”
細細品讀這三塊碑,可以找到很多重要信息。
這三塊碑都是麻石所刻,而當地為珊瑚島,沒有這樣的石料,説明它們都是從大陸運來的,風高浪急,海運艱難,中國從清代以來,對於到西沙巡視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這其中,清光緒那兩塊碑,讓我們深感歷史的迷霧之深。
根據文獻記載,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曾率海軍琛航、伏波兩艦視察西沙,傳誦一時,這“視察紀念”之碑,或許便是他們當年的遺物。但是,李準這次巡海究竟在何時,史家屢有爭議。
李準曾回憶,這次巡海發生在1909年,當時巡閲西沙十五島,命名刻碑,繪圖而還。並説明此事發生在中日東沙羣島之爭後。
然而,他在回憶中的描述顯然與這個時間不符:
“東沙島之案交涉既終,因思粵中海島之類於東沙者必不少。左翼分統林君國祥,老於航海者也,言於餘曰:距瓊州榆林港迤西約二百海里,有羣島焉,西人名之曰怕拉洗爾挨倫(即西方對西沙羣島的非正式稱謂“帕拉塞爾羣島”),距香港約四百海里,凡從新加坡東行來港者,必經此線……餘極欲探其究竟,收入海圖,作為中國之領土,因請於安帥,而探此絕島。
安帥極然餘説……乃以航海探險之事屬之林君國祥,乘伏波、琛航兩艦。餘帶衞隊一排,以排長範連仲領之。吳君敬榮為伏波管帶,劉君義寬為琛航管帶。餘乘伏波,以林君為航海之主,悉聽其指揮。王君仁棠隨行參贊。”
▲ 海軍宿將林國祥,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早年與鄧世昌搭檔,曾參加過援台、中法、中日甲午戰爭,勇猛敢戰,是廣東海軍的早期優秀將領
李準談到此次航海的指揮官和建議者,均為海軍宿將林國祥。但林國祥在1908年已經去世,是不可能在1909年隨同李準進行這一考察的。故此經重新考證,目前普遍的看法,這次巡航應該發生於1907年。
然而,1975年在西沙發現的這兩塊“光緒二十八年”的石碑,卻讓人對這個結論產生了懷疑。這是因為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距1907年尚有五年之久,總不會五年前這石碑便刻好等着參加此次航行吧?
我們只能推測,可能在1902年或者更早,中國官方已經有了對於西沙羣島的巡視,李準1907年的考察只是最為正規和規模較大的一次罷了。
這個謎團,不算有答案,只能説等待後人更多的發現來佐證。
那麼,在北島上的兩塊石碑,怎麼會被打碎了呢?推測是日、法侵佔西沙羣島時,出於霸佔我領土,銷燬歷史證據的原因,將我國建立的視察紀念碑毀掉,造成如此後果。甚至,這兩塊碑有可能原來並不是立在北島上的,毀碑者是將各島石碑拆除後運到北島,統一打碎的。
如果是這樣,今後北島考古可能還會有新的發現。可能也正是因為擔心被人毀壞而失去證實主權的意義,1921年民國期間那塊石碑才會被埋在沙下。
這種事兒,希望以後不要再發生了。
▲ 兩塊古碑被修復後重新立起拍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