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有個失落的白種人民族, 出過三位開國皇帝, 建立了兩個王朝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經典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書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敦煌文書的總數量大概在5萬餘件,其中,漢文文獻佔文書總量的六分之五,還有六分之一的文獻是非漢文文獻,這些非漢文文獻,包括藏文、梵文、粟特文、回鶻文、于闐文、龜茲文等文獻。


與此同時,在敦煌莫高窟有一些壁畫反映的隋唐時期生活在敦煌的粟特人的生活,其中的第196窟是何姓家族出資開鑿的,何姓家族與粟特人有着深厚的淵源關係。

敦煌藏經洞文書中的粟特文文獻與莫高窟中關於粟特人的壁畫,為我們揭開了中古時期生活在中國的粟特人的神秘面紗。


粟特人是古代中亞地區的民族,最初居住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今屬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粟特人屬於歐羅巴人種,他們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

粟特人因善於經商,而散居到世界各地,其中,定居在中國的粟特人,屬於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白種人少數民族。

在隋唐時期,粟特人被稱為“昭武九姓”、“九姓胡”,“昭武九姓”指的就是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為什麼被稱為“昭武九姓”呢?有一種説法認為與中國的昭武城有關,昭武城即是今天甘肅省張掖市的臨澤縣,《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史籍認為粟特人的祖先是月氏人,“始居祁連北昭武城,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嶺,即有其地”。


我們對“昭武九姓”、“九姓胡”這兩個名詞可能比較陌生,但是,石勒、安祿山、石敬瑭這三位人物在中國歷史上則非常的出名,其實,石勒、安祿山和石敬瑭都是粟特人的後代。

石勒是羯族人,羯族是“五胡十六國”中的“五胡”之一,五胡分別是匈奴、鮮卑、羯、氐、羌,關於羯族的起源,目前學術界仍有爭論,羯人很有可能與後來附屬於匈奴人的月氏人有淵源關係,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羯人來自於康居,而石勒的祖先很有可能來自於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羯人的外貌特徵在當時的文獻中有“深目”、“高鼻”、“多須”的説法,“深目”、“高鼻”、“多須”都是比較典型的歐羅巴人種的外貌特徵。

石勒在東晉十六時期,建立了一個後趙政權,後趙前期的都城在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後期的都城在鄴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石勒被後世尊稱為後趙高祖皇帝,後趙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王朝。

粟特人善於經商,在《舊唐書》中有這樣的説法,“(粟特人)生子必以石蜜內口中,明膠置掌內,欲其成長口常甘言,掌持錢如膠之黏物。”正因為粟特人善於經商,所以,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他們就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了中國的中原地區,並在中國定居,到了隋唐時期,來到中國定居的粟特人就更多了,《舊唐書》中説:“(粟特人)善商賈,爭分銖之利。男子年二十,即遠之旁國,來適中夏,利之所在,無所不到。”


那麼,在整個唐代,有多少粟特人遷徙到中國呢?當時並無準確的人口統計數據,但是在《新唐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西域朝貢酋長及安西、北庭校吏歲集京師者數千人。”也就是説在安史之亂以前,來到長安的西域胡人有數千人之多,而這僅僅是西域胡人中的上層人物,因此,一些學者認為,當時每年來到中原的西域胡人,應該有萬人之多,在整個唐代,應當有40至50萬西域胡人來到中原地區定居,這些西域胡人當中有不少人是粟特人。

日本學者池田温利用敦煌文書,對隋唐時期,敦煌地區的粟特人聚落進行了研究,認為在當時沙州敦煌縣的從化鄉有三個裏的聚落是以粟特人為主體居民的,人數在1400多人,在敦煌藏經洞文書中,還發現了一些粟特語文獻。


西突厥滅亡以後,部分粟特人跟隨突厥人歸附唐朝,當時,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契丹人和奚人的勢力開始崛起,唐朝政府為了牽制契丹人和奚人,遂將驍勇善戰的粟特人安置在今天河北省的北部和遼寧省的西部一帶。粟特人在與契丹和奚人進行作戰的過程中,反而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安祿山有很多的部下其實就是粟特人,安祿山的父親也是粟特人。


安祿山的父親是粟特人,母親是突厥人,《新唐書》中説:“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

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省西部地區)一帶的胡人,本來姓康,來自於昭武九姓之一的康國,他的母親是突厥人,姓阿史德。

《新唐書》中又説:“史思明,寧夷州突厥種,初名窣於,玄宗賜其名。”寧夷州在今天遼寧省西部一帶,史思明是突厥人,姓阿史那氏。

由於唐朝承平日久,到了天寶年間,唐玄宗開始對朝政有所懈怠,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人,致使唐朝政府對各邊鎮軍隊的管理有所鬆弛,最終導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叛亂。


安祿山和史思明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在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還建立了一個燕政權,年號聖武,不過安祿山的這個帝位在後世並未得到認可。安祿山在稱帝不久以後,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給殺害了,後來,史思明又殺害了安慶緒,做了燕政權的皇帝,尊安祿山為光烈皇帝。

安史之亂被唐朝政府給平定以後,安祿山、史思明的帝位不被認可,他們二人皆被認為是唐朝的逆臣,安祿山、史思明的事蹟在《新唐書》中被列入逆臣傳,因此,安祿山雖然身為燕政權的開國皇帝,但卻不被後世認可,這一點與石勒、石敬瑭有所不同,石勒身為後趙的開國皇帝,石敬瑭身為後晉的開國皇帝,是被後世史家所認可的,具有一定的正統性和合法性。

安史之亂後來雖然被唐朝給被平定了,但是,實際上當時的唐朝已經無力解決藩鎮問題了,對河北藩鎮仍然採取的是姑息政策,所以,當時的粟特人仍然居住在河北一帶,其中的魏博節度使何進滔也是粟特人,來自於“昭武九姓”。

在五代時期,有一個皇帝與粟特人有淵源關係,此人就是石敬瑭,石敬瑭的祖先來自於中亞,晚唐時期,石敬瑭的祖先跟隨沙陀人(西突厥的一支)來到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居住,石敬瑭後來建立了後晉政權,他被後世尊稱為後晉高祖皇帝,後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王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並稱“五代”。

來到中國定居的粟特人,後來融入到了漢族,到了北宋中葉,在中國定居的粟特人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已經失落了的白種人少數民族,很多粟特人後裔已經看不出白種人的外貌特徵了,比如北宋時期的大書法家米芾,其祖上就與粟特人有淵源關係,來自於“昭武九姓”之一的米,但是,如果不提米芾的祖籍,人們很難知道米芾與粟特人的關係,因為,米芾的外貌特徵、語言與漢人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來到中國定居的粟特人,融入到了漢族,那麼留在中亞地區的粟特人後來怎麼樣呢?中亞地區的粟特人也與當地的居民融合了,許多粟特人的後裔已經不會寫粟特文了,也不再從事商業活動了,在今天生活在塔吉克斯坦西北部山區的雅格諾比人,被認為是粟特人的後裔,他們生活在雅格諾比山谷之中,這裏的海拔高達2000米至3000米,一到秋冬季節,即大雪封山,正因為這裏的交通不便,與外界幾乎處於隔絕的狀態,所以,生活在這裏的粟特人才能夠保持他們原來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