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名列前茅,是戰國羣雄中的佼佼者,所以它的版圖也是"支離破碎"的。版圖是一個國家的疆域,是國家實力的象徵,魏國的版圖見證了魏國的興衰。
前期的"支離破碎"是因為魏國國力雄厚,到處侵略擴張、攻城略地,哪裏都是魏國的領土。後期的時候,魏國已經風光不再,日漸式微,總是被別人侵略,喪師失地,國土被它國肢解得支離破碎。
其實,儘管説得那麼熱鬧,但魏國並沒有蹦躂多久,從魏文侯在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開始,到公元前225年為被秦國吃掉為止,共存在了179年。
公元前453年,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三家分晉事件,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聯手滅掉了智氏,三家瓜分了晉國。這個事件發生後,趙國、韓國、魏國分別成立並開始走向強大,分別成為歷史的主角。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正式獲得諸侯的身份。
這時候的魏國,疆域"四分五裂",陝西省境內黃河沿岸有之,在韓城縣大部偏南;山西境內有之,在山西西南、東南部分地區;河南北部有之,黃河北部和南岸沿岸地區;河北境內有之,在今天今大名、廣平一帶;山東境內也有,在山東省冠縣一帶。
隨着魏國一步步強大,它的領土面積也漸漸擴大。
魏國最盛的時候,它的國土面積很大,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可以説是橫跨黃河,雄踞中原。叫人歎為觀止。
具體來説,魏國西鄰秦國,東面跟宋國在淮水、潁水跟齊國、宋國隔河相望。
它的西南邊陲是韓國、東南邊疆是楚國,北方鄰居是趙國。
魏國剛成立的時候,都城在安邑,今山西運城一帶,後來為了適應自己的國家戰略,就做出英明決定,把國都遷移到河北,今天的河北魏縣一帶。
再後來,形勢一片大好,魏國繼續擴張,國力蒸蒸日上。魏國領導做出決定,再次遷都。把國都從河北魏縣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國戰略位置重要,疆域雖不是太遼闊,但大部分是富饒之地。
魏文侯志向遠大,雄心勃勃,思想觀念比較超前,重用李俚進行變法,並啓用翟璜、樂羊一批能臣良將,最早在魏國實行改革開放,推行新法、改除弊政,成為戰國時期最早崛起的國家。魏武侯的時候,魏國又得到了著名軍事家吳起,等於是如虎添翼。
這時的魏國,國力更加強大,繼續開疆擴土,把楚國在中原的土地也收入囊中,疆域更加遼闊。
所以説,前期的魏國版圖"支離破碎",是因為趙韓魏三家起先只是晉國上卿,並非國家性質,封地多有交叉,三國建立初期,你中有我我中有,到處開花。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已經混到了事實上的諸侯一哥,帶12個諸侯去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逢澤之會具有象徵意義,它標誌魏國到了巔峯時期。
但凡事都是物極必反,月盈必虧。一個政權最強盛、最牛氣的時候,也就離衰落不遠,開始走下坡路了。
逢澤之會不久,不可一世的魏國入侵趙國,遇到了更強大的對手孫臏。從"圍魏救趙",到桂陵之戰,魏國一步步走向衰亡。
尤其是在馬陵之戰中,齊國的孫臏出奇兵用妙計把龐涓逼上絕路,俘虜了魏國主帥太子申,魏國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
馬陵之戰徹底改變了魏國的命運,魏國的軍事實力和國力被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的交椅跌落,立馬淪為二流國家,魏國天下稱雄的腳步戛然而止。而戰國七雄也紛紛衰落,戰國從此進入一個新階段,出現了齊國和秦國爭霸的局面。
當時的魏國東邊被齊國胖揍,西邊被秦國痛打,南邊跟楚國交戰也沒有佔到一點便宜。國土面積也逐漸縮水,僅僅是秦國就拿走了魏國700多里長的土地。
這時候的魏國一蹶不振,國土也徹底呈現"支離破碎"的狀態,再也沒有恢復元氣,直到後來為秦國所滅。
魏國跟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王朝一樣,經歷了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而它的國運始終跟自己的領土息息相關。魏國和中國曆代王朝的興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生動地説明一個道理:當一個政權順應時代潮流的時候,國家就興旺發達,疆土也相對遼闊。當它失去民心,逆流而動的時候,就會喪師失地,國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