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我以前十分懷疑這句話,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建立的,而匈奴是遊牧民族,怎麼可能是夏朝的後裔呢?我甚至認為司馬遷之所以這麼説是為了建立了“萬族一宗”的民族體系,為大一統服務。但是現在,我又認為司馬遷記載的這句話非常有道理,請讓我一一道來。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建立夏朝的到底是什麼民族。根據各種歷史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確定建立夏朝的是古羌族。“羌”最早記載於甲骨文,商朝人將西邊的民族稱為“羌”,其族大多數處於遊牧狀態。《説文解字》對羌的解釋是:“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山海《山海經·西山經》中對羌族的羊圖騰有記載:“其神狀皆羊身人面”。古代甘青地區和黃土高原水草豐美,十分適合遊牧經濟的發展。
古羌族早期是遊牧的,後來有一支進入了渭河流域,於是轉為了農耕民族,也就是傳説中的神農氏或者炎帝,神農氏以姜為姓,“姜”在古漢語中就是“羌”,《後漢書·西羌傳》説:“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説文解字》曰“男羌為羌,女羌為姜”;《説文》記載“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
而夏朝,是大禹建立的,這是有大量的文獻依據作為支撐的。《新語·術事》雲:“大禹出於西羌”。《史記·六國年表》:“禹興於西羌”。《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鯀娶於有莘氏,……產高密(禹),家於西羌”。《鹽鐵論·國病》亦云:“禹出西羌”。
而沒有進入農耕狀態的以黃帝為首,是姬姓。《國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自古以來,姬姓和姜姓就相互通婚。西周就是姬姓和姜姓通婚的民族,西周也將周邊沒有進入農耕狀態的同族稱為北狄、西戎、西羌。《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戰國時期,白狄建立中山國,杜預《春秋釋例》説:“鮮虞中山,白狄,姬姓”。從這些文獻來看,北狄、西戎的確和西周姬姓屬於一個民族。
從分子人類學的角度也可以説明這個問題。根據分子人類學研究,中國現代人類的祖先在5萬千年從雲南北上,進入了青藏高原,演變為了羌族,其Y染色體為O3(現在已經改為了O2),藏族也是中分化出的民族。根據語言學的分析,漢語和藏語有親緣關係,因而統稱為“漢藏語系”。這也就是,羌族、藏族、漢族是同宗同源的,學術界稱為“漢藏同源”。
為什麼夏朝的後裔和匈奴有關係呢?我們可以從周朝的歷史記載得到一些線索。周人的祖先是棄,其母親就是姜原,姜原又是帝嚳的妻子,帝嚳就是姬姓。夏朝時期,周人祖先擔任后稷一職,也就是農業官。夏朝滅亡後,周人和戎狄雜處,“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周人將處於遊牧狀態的民族稱為“戎狄”。這給我們提供一個線索,那就是夏朝滅亡後,夏朝的後代許多就北遷或者西遷,又重回遊牧狀態,融入到戎狄之中了。
周人後來在公劉的帶領下,轉移到了渭河上游,又重回開始進行農耕,於是被商朝人稱為“周”,在甲骨文中,“周”就是“田”的形狀。後來周人滅商,建立了周朝,周朝人自稱為“夏”“諸夏”,也就是繼承夏朝的事業。但是還有一部分夏朝後裔或者西羌依然還是停留在遊牧狀態下,商朝人將之稱為“鬼方”。商朝最大的敵對勢力就是鬼方。
恰恰這個“鬼方”和匈奴有了聯繫。王國維認為,“鬼方”實際上是商朝人對活動在黃土高原一帶的遊牧民族的稱呼,他們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稱呼,如葷粥、山戎、險允、戎狄等。司馬遷的認為匈奴的前身就是這些民族,《匈奴列傳》記載“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也就是説,居住在黃土高原一帶的遊牧民族就是匈奴前身,而這些少數民族在春秋時期被稱為戎狄,也就是和夏人、周人是一個民族。
當然,這裏必須對匈奴做一個區分。根據匈奴墓葬的文化和NDA分析,南匈奴和北匈奴有很大不同。北匈奴起源於蒙古國的石板墓文化,其Y染色體大多數是R、J、E等,和西亞、中亞、東歐民族具有很大的聯繫;南匈奴起源於鄂爾多斯文化,其Y染色體主要是O3和C2,其中O3比例很高,而漢族的主體就是O3。
在匈奴汗國分裂後,北匈奴的貴族繼續與漢為敵,最終西遷,和中亞、東歐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匈人;而南匈奴則選擇依附於漢朝,繼續居住在漠南(河套)一帶,成為了漢朝的子民。魏晉時期,南匈奴進一步南遷到了山西一帶,成為“五胡亂華”中的先鋒。北魏建立後,大量的匈奴部落融入了漢族。對南匈奴後代的呼延、呼、慕容、尉遲、赫連、宇文姓氏的DNA測試結果顯示,其O3佔據主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至少南匈奴民族和戎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當然,南匈奴的民族組成成分十分複雜,其內部還征服了大量的其他部落,因而南匈奴不僅僅有夏人的後代,還有其他許多民族的後代。因此,我們可以説匈奴和夏朝具有很大的聯繫,但是並不能簡單説夏朝的後裔就是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