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一直活過了三代皇帝,是清末實際的掌權者,在她的統治之下國家領土一步步被西方帝國主義所蠶食,與列強簽訂了許多有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
關於慈禧太后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據説在早期西方列強侵華的時候慈禧是“主戰”派,當咸豐皇帝想要逃到避暑山莊的時候她曾進言要抵抗到底,為此還差點丟了腦袋,只是後來不知為何由“主戰”變成了“主和”,興許是看大勢已去,想要安享晚年吧。
晚清女貴族裕德齡在回憶錄中曾經説過,慈禧在少女時期的戀人是榮祿,二人經常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後來咸豐皇帝在選妃的時候看上了慈禧,做了件棒打鴛鴦的事,最要命的是當事人還不能表現的不滿意,不僅要裝作一副高興的模樣,還要謝主隆恩,就是不知道咸豐知不知道兩人之間的事。
而榮祿是純正的滿族貴族,正白旗人,正白旗屬於八旗中的“上三旗”,在朝廷中做官的幾率要比其它幾旗要大,而且當時榮祿已經是在朝中做官,更不管反對這門親事。
這個傳聞的可信度並不僅僅侷限在裕德齡的回憶錄,總管晚清時期榮祿的仕途,就不難看出其中的貓膩。
咸豐帝死後慈禧逐漸掌握朝中大權,垂簾聽政大小事務皆由她和恭親王做決斷,榮祿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大展頭角,被認為是慈禧和恭親王的親信,許多人認為他的仕途高歌跟他“上三旗”的政治背景有關,可滿洲上三旗如此多人為何慈禧偏偏選了榮祿做了親信,榮祿更是對他言聽計從。
最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是慈禧將榮祿的女兒指婚給了醇王載灃,他們生下的兒子就是宣統帝溥儀,算起來末代皇帝還得叫榮祿一生“外公”,有了這層關係,榮祿想不做官都難,慈禧對他的厚愛似乎已經超出了“親信”的範疇。
後來康有為,梁啓超等六人發動的“戊戌變法”中他更是扮演一個反對派的角色,這並不是什麼客觀的評價,而是身處其中的康,梁二人的看法,這也是學術界對榮祿和戊戌變法關係沒有異議的原因之一,他們認為榮祿正是戊戌變法中政治變革時期的元兇之一。
榮祿也意識到為有變法才是出路,但他長期積累的統治階級思想與當時變法之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出入,可以説他並不反對變法,反對的只是變法形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他屬於統治階級的一員。
直到後來政變之時,康,梁企圖潛入圓明園中控制慈禧,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才以失敗告終,慈禧和他底下的黨羽再次掌控了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