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好的孩子嗎?不教書?我怎麼能這麼做!

家庭教育分享:教孩子做個做事有計劃的寶寶吧。做事有計劃的人才會贏得信任,不至於臨時抱佛腳,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善良,優秀,健康,可是事與願違,總有幾個“熊孩子”,讓家長煩惱不已。

相信大多數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

1.孩子平時學習不錯,但是每次考試前就一團亂麻,要麼考試文具沒有整理好,要麼考試時東做一個題,西做一個題,漏題,亂做,考完以後,結果不用説,大家也知道了,總之好不到哪裏去;

2.做作業時三心二意,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一會鉛筆斷了,一會橡皮找不到了,一份作業做下來要很久,家長如果再忙一點,不看着孩子做,很可能做了很多事情後,再來看孩子,孩子才寫了幾個字;

3.早晨起牀上學時,明明已經提前很長時間起牀了,已經家長已經準備好要帶孩子出門了,孩子卻經常“掉鏈子”,找不到書包,找不到作業本,找不到文具盒,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

4.剛給孩子的零用錢,已經幫孩子分配好了怎麼用,但是到孩子手裏沒幾天,就一分不剩了……

很多家長不明白,自己的孩子平時很聰明,但為什麼會有這些壞毛病呢?每當這個時候,爸爸媽媽都在抱怨,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做什麼都能有條不紊,自己獨立做好呢?甚至訓斥,打罵孩子,但是這樣有用嗎?事實證明,顯然沒有用!

其實,這是大多數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原因有兩類:第一,孩子還在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事情和方法,孩子還沒有掌握,他們還在成長、探索和學習。孩子身體存在的這些“壞毛病”,他們自己還不知道,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要責怪訓斥自己。第二,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飲食起居由家裏老人帶着,老人比較心疼孩子,嬌慣孩子,沒有嚴厲要求,再加上老人本身身體原因,行動比較緩慢,孩子的生活和行動也會跟着老人的節奏,長此以往,孩子在不經意間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速度,甚至他們要“等”一下爺爺奶奶,自然而然就養成了做事情拖拉的習慣,所以,在此温馨提示,儘管老人也都非常愛孩子,但是儘量不要長時間讓孩子離開父母。每位家長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試想,孩子本身就是一個貪玩的個體,這是孩子的天性,自律性比較差,再加上“老師”不在,“學生”又怎麼會乖乖聽話呢?

那我該怎麼辦?當孩子有這個問題時,父母必須告訴孩子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在,應該做什麼,養成一個好習慣,讓孩子明白計劃的重要性。首先,最好用到翻舊賬讓孩子們意識到這些問題的不良後果。然後,像朋友一樣,問孩子們是否願意這樣做。和孩子們討論,讓我們改變方式,讓孩子們先想出點子,然後和孩子們一起“洽談”“讓我們指導孩子們做一些計劃。最後,讓孩子們整理好第二天睡覺前的日程安排,抄在便條上。這樣便於孩子們進行。它還可以增加“儀式感地區”,讓孩子們感到更加充實。可以先和孩子商量,試用一週,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很尊重孩子,心裏覺得真的不好,還是做不到的,孩子會更願意認真落實。在試驗中,儘量不要給孩子增加其他任務,這樣孩子會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嚐到甜頭,然後和孩子商量,是否繼續,孩子會願意接受,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一個好習慣,這個習慣對孩子來説,絕對是終身受益的!家長們,去試試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4 字。

轉載請註明: 想要更好的孩子嗎?不教書?我怎麼能這麼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