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袁城霖 文/圖
“籃球的傳球方式有多種,如胸前傳球、擊地傳球、低手傳球、單手肩上傳球等,最常用的是胸前傳球……”10月30日,週六,宣漢縣新紅中心校操場上,一羣學生正在老師的組織下進行籃球傳球訓練,歡笑聲不時傳來。
新紅中心校老師和留守學生一起打籃球
週末,原本該是摁下“暫停鍵”寂靜的校園,卻幾乎像平日那樣仍在運行。宣漢縣新紅中心校的36名留守兒童週末、假日繼續留在學校,學校則派出專門教師輪流輔導,開展體育鍛煉、興趣培養、作業輔導、品德教育等,給留守兒童第二個家。
留守兒童週末假日仍然寄宿學校,在宣漢縣的另外兩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清溪宏文學校、雙河學校同樣開展着。
新紅中心校留守學生在閲讀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留守兒童達2.75萬人,宣漢縣委縣政府長期把關愛呵護留守兒童視為一項重要工作。今年以來,宣漢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關工委”)牽頭,聯合縣民政局、教科局、人社局、團縣委等部門,在前述三所學校探索開展“留守兒童週末假日寄宿學校”試點,關愛留守兒童,力求破解一系列社會問題。
新紅中心校老師給留守學生輔導作業
週末假日“不暫停”
學校派出教師輔導留守學生
“除了籃球,我們還組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活動。”新紅中心校教師姚丕華是化學老師,也是一名體育和象棋愛好者,作業輔導、體育鍛煉和趣味活動是他週末到校重點輔導的科目。
新紅中心校老師教學生剪紙
與日常上課不同,週末的輔導內容豐富多樣。姚丕華拿出一張“週末寄宿學生作息時間及輔導課程安排表”,有誦讀經典、體育鍛煉、棋藝、音樂、觀看新聞或愛國主義影視、作業輔導、課外閲讀、勞動社會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留守兒童全面發展。”
“總共安排了10名教師,分為小學、初中兩個小組,週末兩天的四個半天各兩名教師,晚上一名教師,輪流到校輔導。”新紅中心校校長龐曉梅説,留守兒童容易自卑、性格內向,“自信教育”是該校的重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心理輔導,讓孩子們能夠大膽開口説話,性格開朗。
清溪宏文學校留守學生在運動
圍繞立德樹人目標,結合實際開發輔導課程,是三所試點學校共同的特點。
30日13時許,記者走進清溪宏文學校,留守學生正在一間公共教室觀看電影,隔壁另一間教室內,多名學生在寫作業。
清溪宏文學校是由革命家王維舟於1923年創辦,具有光榮悠久的革命歷史文化。“上午文化課輔導,下午興趣愛好培養。”清溪宏文學校校長張小華介紹,特別注重培養留守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羽毛球、籃球、足球。該校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經常組織學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每名留守兒童都能講好幾則紅色故事。
此外,清溪宏文學校組織留守兒童適時開展大型集體活動,比如每月中旬為當月過生日的留守學生集體過生日;在端午節組織學生一起包粽子;組織春遊活動去筆架山森林公園、登萬步梯。張小華透露,計劃在11月組織秋遊,集體野炊,“讓學生自己做好一頓飯吃。”
清溪宏文學校“童伴之家班級羣”
提升留守兒童生活能力也是這項試點的重點。宣漢縣關工委負責人張宗昭介紹,三所學校均配有1-2名“童伴媽媽”,系縣民政部門提供的公益性崗位,教孩子洗衣服、打掃衞生,輔助年齡小的孩子洗浴洗衣等。
託管輔導“一舉多得”
學生家長學校等多方受益
開展留守兒童週末假日寄宿學校試點,源於現實中的困難。部分留守兒童的祖輩或過世或因年事已高無力照顧他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安全等是外出務工父母最揪心的事情。
“八年級學生王可(化名),因家庭變故,跟着姑姑生活,家距離學校超過10公里,週末放假回家很困難。”張小華舉出例子,更讓他擔心的是這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週末寄宿兩學期,我持續關注着他,性格開朗了很多。
“一些學生週末回家玩手機、沉迷遊戲,自控能力很差,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採訪中,多名教師坦露以前的情況,連連搖頭。
清溪宏文學校學生集中觀影
週末假日寄宿施行以來,帶來的積極變化已經顯現。清溪宏文學校九年級學生王江説,以前不會洗衣服,經常玩手機,荒廢了很多時間,週末寄宿以後,有老師監督、輔導,跟同學在一起,各方面都有提升。
新紅中心校九年級學生王粒梨在成績上突飛猛進格外突出。王粒梨從縣城私立寄宿學校上學轉到新紅中心校後,成績從430多分提升至620多分。“老師週末輔導作業,幫助很大。”王粒梨説。
週末假日寄宿給留守學生帶來變化,也讓家長放心。龐曉梅告訴記者,曾經一名母親為照顧孩子,選擇到學校裏打工,開始推行週末假日寄宿後,這名母親去了省外打工,“學校工資低,週末假日寄宿免去了她的擔憂,放心地去外面打工了。”
在週末假日寄宿學校中,三所學校均建有“童伴之家班級羣”,輔導老師和“童伴媽媽”定期分享學生輔導課程安排計劃和學生活動照片,讓家長掌握孩子的情況。每週六晚,學校安排一小時的親情關愛時間,讓學生與父母視頻聊天。
對學校而言,也從中受益。龐曉梅坦言,學校位於蒲江街道,距離縣城不足10公里,家庭條件好的選擇去城裏讀書,面臨生源流失的嚴峻形勢。“實施留守週末假日寄宿學校試點,這學期有4名外鄉學生轉入。”這讓龐曉梅看到了鞏固生源的希望。
張小華也有類似的體會,清溪宏文學校這學期有10餘名學生轉入,包括從縣城轉來的。三河學校校長説,週末假日寄宿吸引了芭蕉、胡家、慶雲、下八等外鄉鎮的學生到校讀書,甚至還有開江縣一名學生家長也慕名把孩子送來。
小投入撬動“大民生”
多方均有積極性
留守兒童週末假日寄宿學校取得積極成效,能否從試點轉為推廣?
記者走訪中得知,試點的三所學校留守學生人數均在增長。“一開始,我們進行摸底,只有10餘名學生,後來增長至36人。”龐曉梅説。張小華也告訴記者,學校當前條件下能容納的週末假日寄宿學生已幾近飽和,仍有不少學生仍在申請。
在師資來源方面,三所學校鼓勵教師加入週末假日託管,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在這項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在評先選優、職稱評定和向上推薦表彰時給予傾斜,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清溪宏文學校學生寫作業,“童伴媽媽”守在旁邊
姚丕華坦言,平時沒有特別的愛好,週末就宅在家,看電視或者下象棋,“來到學校,既是陪伴學生,學生也在陪伴自己。”
再看成本,當地多名教師介紹,到縣城私立寄宿學校就讀,每學期學費七八千元以上,這還不包括其他費用,而在試點學校,一學期僅需給餐費1000餘元,大幅減輕家庭負擔。另一些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也能騰出手來外出務工掙錢了。
“創辦留守兒童週末假日寄宿學校,首先利用的是學校既有的校舍、場地、器材和師資優勢,在此基礎上完善一定的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和發揮學校的師資、硬件設施等資源。從試點情況看,大體上每個學校僅3萬元左右,且是一次性投入,多年使用。涉及到的對輔導陪伴老師的適當補貼,經測算和三個試點學校實踐結果看,每學年大概4萬元左右。”張宗昭説,以較小的投入,獲得的是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外出農民工後顧之憂的解除,農村學校生源的穩定,農村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資源趨緊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