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問題:“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感受?” 

一條@Hello何耀的高贊回答,是這樣寫的: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評論區還有500多條回答,每一條留言都暴露出了屏幕背後那一個個敏感且卑微的靈魂。 

李玫瑾教授曾經説過: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根本,要讓孩子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孩子的學習成績的確很重要,但成績不是一切,家長應該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唯分數論成敗,成長比成績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特別是注重培養孩子這4個方面的家庭,會更容易養出優秀且樂觀自信的孩子。 


01

善於鼓勵孩子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13歲少年張瀟藝跳樓自殺,留下一紙遺書:

“我是個垃圾,真正的垃圾,什麼都幹不好的垃圾”。

話語中滿是挫敗感,他是以一種深深的自責和自棄,來向父母告別的。

成功的背後都有一份不尋常的付出,世上沒有不勞而獲,唾手可得之事,所謂“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只有憑自己的勞動所獲得的成果才是心安理得的,得之無愧。“天亦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古人亦云“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諸如此類古訓則告誡人們都要憑自己的努力,憑自己是才智,不要試圖去尋求捷徑,投機取巧未必得償所願。付出總有收穫,勞動必有成果,自然界賦予每個人賦予的都是公平的,最後的結果則在於你的付出。

李玫瑾認為:

“我們應該學會一種大度的教育,有時候孩子學習上失敗了,已經特別沮喪了,我們就不應該再打擊他的自尊,應該要勇於找到孩子其他的閃光點,去肯定他,鼓勵他。”

是啊,盲目地嘲諷、批評、貼標籤只會讓孩子看低自己的能力,消耗內在能量,甚至還會產生被這個世界所拋棄的感覺。

為人父母不該吝嗇給予孩子鼓勵教育,當孩子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注與讚賞,他才能成長為充滿陽光自信的孩子。

知名主持人楊迪,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一次,小S故意質問楊迪在主持界的地位。 

楊迪嬉笑之間回答:“不可或缺”。 

他還自信地表示“主持界少了我,就會失掉一些快樂”。 

其實,楊迪的這份自信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他經常受打擊,自己上電視的時候老被人説不好看。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那他為什麼又擁有這份自信呢? 

楊迪在另一檔節目中的轟動一跪,揭露了謎底: 

“我不管幹什麼,我媽都説好,他們從來沒説過一句不是。 

/p>

從來都是不斷地鼓勵我,肯定我,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正是楊迪父母的鼓勵和讚賞,給予外貌並不出眾的楊迪儲蓄了滿滿的自信,才支撐他從默默無名的小角色變成如今大眾喜聞樂見、國民度超高的搞笑藝人、主持人。 

父母的鼓勵給予孩子無窮的精神力量,鍛造孩子強大的內心。

就猶如鎧甲一般,保護着孩子不受外界影響,站在自己的舞台中央閃閃發光。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在製造無限的可能性。 

對於孩子來説,父母的信任和鼓勵,才是督促孩子不斷實現自我夢想的動力。


02

懂得尊重孩子的家庭

素有“人間清醒”之稱的傅首爾在節目上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某次家庭聚會,在飯桌上,兒子的姑姑讓他給大家背首詩聽。 

她聽到後,立刻站起來大聲喊:“我來背,我背給你聽,我給大家唱首歌都行!”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聽起來頗為搞笑,但她接下來的一番話,卻不禁讓人沉思:

“最早的攀比氛圍,就是在家庭聚會的餐桌上,總有幾個親戚會一邊喝酒,一邊讓孩子們即興表演。 

/p>

如果別人能一口氣背五首,而自己卻磕磕巴巴一首也背不出來,那麼孩子一定會在心裏覺得不如別人,陷入自我否定,喪失自信。” 

熱鬧都是大人的,孩子們的心裏只剩侷促,吃頓飯還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道關乎學習與藝術表演的難關。 

很多父母為了顧及自身臉面,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表演,只會讓原本內向的孩子變得更自卑,原本自信的孩子變得更敏感。 

孩子不是父母的面子工程,就像李玫瑾教授説的:

“一個從小不被尊重的孩子,沒有感受到快樂的人,不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

尊重,意味着將孩子當作一個有思想的個體,不要居高臨下地去否定孩子、差遣孩子。 

尊重使人有底氣,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擁有懂得尊重自己的父母,事事有商量,選擇有餘地,自信的種子也會在心中悄然生根。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03

高質量陪伴孩子的家庭

關於如何培養出一個幸福自信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認為“父母親自陪伴比豐富物質更重要”。

著名主持人、企業家楊瀾在繁忙工作的間隙,依舊成為了孩子鋼琴學校裏出勤最高的家長之一。

回到家中,即使再忙再累,她也會抽出時間與孩子專心交流,耐心聽他説話、聽他傾訴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全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與孩子產生情感鏈接。

其實,父母給予孩子愛的奧秘不能只是身體的陪伴,更要情感的長久“抱持”。

成功之路具有無比的艱辛,會遇到很多的挫折,那些困難也許不是你個人的力量所能解決的,需要尋求幫助,也許還需要集體的力量才能最終完成,在此,你更得需要具備自己足夠的能量,以飽滿的熱情、充沛的精力和強健的體能帶動或參與到共同的事業中去,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功才會到來。選擇是一種智慧,放棄需要具備勇氣,當面臨困境時,必須果斷作出選擇,量力而行不可執迷不悟於眼前,退是為了進,積蓄力量以便能更進一步。

倘若父母缺位,長期被忽視的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長大後會變得性格孤僻、暴躁易怒、自卑敏感,甚至連交流都會存在障礙。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就像嬰兒時期的孩子,他們無法言語,就需要通過啼哭來呼喚母親的擁抱,以此來感受自己是被愛的、被父母所關注的。

有時候給予孩子安全感其實也很簡單,從每天早上的餐桌吃飯開始,無須多言,只需靜靜陪伴即可。

迴歸到日常生活中,拋棄電子設備,多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小事,比如親子閲讀、搭積木、塗鴉等,孩子也能從中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所以,父母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看見孩子的需求,為孩子積累自信的底氣和將來乘風破浪的勇氣。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04

給孩子自主選擇權的家庭

《自驅型成長》中有一段話告訴我們,孩子的大部分信心都是源自獨立: 

“這份‘自己説了算’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動進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來的動力。

/p>

因為自己想要,而不是被迫地成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人。” 

真正自信的孩子,一定是擁有着自主選擇權的孩子。 

將3個孩子都送入頂尖名校“斯坦福大學”的陳美玲媽媽,就特別懂得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策。 

大兒子在美國選高中的時候,媽媽也很希望他能選一所不錯的學校,但兒子只選了一所普通的學校,因為該校會給新生配一匹馬。 

陳美玲尊重孩子的選擇,兒子也身體力行證明了自己的選擇是對的,成績優秀和活得開心自信,是可以兩者兼得的。

而如今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總是包辦孩子的一切,小到每天吃啥、穿啥、用啥,大到培養什麼愛好,選擇什麼專業,甚至連能不能接受朋友的邀約都要嚴格掌控。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連要找什麼的對象,都得依照父母的標準來執行,自己完全沒有做決定的空間。 

如此一來,孩子的自主意識被抑制,自信心受到打擊,缺乏責任感,凡事依賴他人,只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控制孩子,事事替孩子操辦真的很容易,但也是最無用、最有毒的教育。 

敢於放手,才是切實地考驗父母的心理素質和價值判斷。 

愛到深處,無言最真。

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千倍的深情,更多萬倍的努力,自然也值得收穫更為自信、更優秀獨立的孩子。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05

教育學家張文質曾經在《奶蜜鹽》中提及:

“每個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奶、蜜、鹽’這三種營養。” 

奶,以母愛為核心的“奶”,父母充分的愛,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永遠不會缺乏安全感; 

蜜,以鼓勵與讚賞為主的“蜜”,讓孩子永遠肯定自我的價值,奠定一生的自信; 

鹽,幫助孩子在錘鍊中成長的“鹽”,勇於放手讓孩子去決策,去承擔,去把控自我的生命節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禮物,但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全倚仗於父母如何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中,“奶、蜜、鹽”缺一不可,是年幼時的親密無間,亦是長大後的得體退出。 

父母要多給孩子添加一些鼓勵,減少一些打擊,賦予足夠的愛,以欣賞的眼光支持孩子奮進,孩子便能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走得更瀟灑自信。

因為心有光芒,必有遠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20 字。

轉載請註明: 李玫瑾:自信的孩子,都來自什麼樣的家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