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人一生掙的錢是有定數的,你該有多少就有多少
人的觀念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東西。在生活中,每個人的看法反映了他對於世界的認知。有許多學識淵博的人總會用自己獨特的思想去啓發別人,扮演着指路人的角色。
學識淵博的人的觀點獨特卻又合乎常理,看似平淡卻又高深。對於常人來説,他們能夠朦朦朧朧的感受到這些思想,能夠觸摸到這些觀念的邊際,卻無法表明。反觀那些學者,他們卻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説明白其中的原理與觀點。
之所以會這樣,正是因為學者對於他們所想要表達的觀點所瞭解的十分透徹,能夠透過現象直擊本質,同時能夠用簡單易懂的話將複雜的東西表達出來。
曾經一位學者便在演講中説出人所擁有的錢是註定的,從而引發了整個社會的熱議,他就是曾仕強。
1935年10月20日,曾仕強出生在福建。曾仕強祖籍在福建漳州,最初他的啓蒙教育是在漳州南方小學(新橋小學)開始的。
但由於父親的工作需要前往廈門,曾仕強只能隨家人被迫遠走他鄉,父親到哪裏,他就在哪裏上學,最終定居在台灣。
曾仕強的學習過程雖然坎坷,但他的經歷並沒有特別複雜,他的求學經歷似乎猶如一潭淨水一般樸實無華。同時曾仕強也並沒有展現出未來中國式管理第一人的光環,反而是極為普通的一名學生。
一次全校大考試上,曾仕強和他的同學都考了五十分,但回去卻遭到了不同的對待。曾仕強的同學告訴家長自己的分數之後,被狠狠地痛批了一頓,認為他學習不夠努力。
這名同學隨即表示這次考試過難,全班都沒有及格的。話音剛落,家長指責他沒有上進心,不朝着一百分努力反而給自己找藉口。
同時,曾仕強也告訴了自己的父親他的成績。原本曾仕強以為自己的父親會狠狠罵自己一頓,但他沒想到自己的父親反而非常高興,認為全班不及格,能考到五十分就相當於考了八十分以上,這是值得慶賀的一件事。這極大的增強了曾仕強的學習信心與動力。
曾仕強的父親能有這樣的思考,源自於家裏四代都是做教育的,他的父親曾是漳州華安一中的首任校長。對於人來説,一個引路人的重要性要強於自己沒有方向的努力。曾仕強能夠成功,離不開父親的言傳身教。
成年後的曾仕強開始遠赴重洋進行學習,他曾獲得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
在求學中,曾仕強發現了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人有着和西方人不同的意識形態卻模仿西方的管理制度,這導致了很多衝突,造成了許多管理上的問題。
曾仕強研究了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家不同的管理制度,他發現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每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性,只有符合民族性,才能夠更好地管理。
針對這些情況,曾仕強曾仕強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從哲學經典中找到答案。
他研究了《論語》、《孟子》、《易經》等中國哲學經典,終於找到了如何將中國的意識形態與現代化管理制度相結合的方法,創造出一種適合中國人自己的管理模式。最終,他獲得了\"中國式管理第一人\"的盛名。
除了在管理上的成就,曾仕強還致力於教育事業。
曾仕強曾出任多個高等院校的教授與顧問,台灣交通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興國管理學院等諸多院校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在教育上他也秉承着自己父親曾言傳身教他的那些方式,寓教於樂,善於引導。由於曾仕強的教學方式幽默,為人和善,他深受學生們的愛戴。
在一次節目上,曾仕強表達自己對於金錢的看法,他這樣説道:\"錢不是你賺的,有很多人説:'錢是我賺的',那麼如果這麼説,誰不用心賺錢呢?可有的人不管如何努力,就是賺不到錢。錢是你累世的功德,積成你的財庫。財庫有多大呢?財庫就是你的鼻子,你鼻子大,就可以吸更多的氣,你的氣量大,自然財庫就旺。財庫存在了,你也需要去取,如果不取,錢照樣下不來。\"
曾仕強教授的這番話引起了熱議,基本贊同的和否定的都持有着這樣的想法:
認同者多半是命運論者,相信財富天註定,是命運規劃好的,如果不能賺錢不是因為我不行,而是天註定了我只能賺這麼多。
反對者多半是認為曾仕強危言聳聽,怎麼就是天註定,要説深呼吸能賺錢,早就賺了幾千幾百萬了,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還談什麼鬼神功德,簡直謬論。
曾仕強雖然説得直白,但是話中含義卻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曾仕強説到了錢是註定的,由什麼定呢?自然是人的氣量。你的氣量越大,越能容得下更多的財富。
其次曾仕強説到了功德,這功德並非簡簡單單的上輩子做好事,而是指在當下的每一刻都用自己寬闊的氣量待人接物,積累精神上的財富。
當你精神富足了,財庫也能容納更多的錢,錢自然就來了,而且不必擔心無法掌控這些物質上的財富。
最後曾仕強提到了財富也需要去取,不取再多的財富也無用。這説明了人需要在自身所能承載的範圍內努力拼搏,去取得屬於自己能夠掌握的財富。
表面上似乎曾仕強在説人一生掙的錢是有定數的,你該有多少就有多少。但在實際上他卻教人如何擴大這個定數。所謂定數便是你能夠掌控運轉自如的錢,掌控不了的錢就算給再多也無法抓住。
曾仕強熟讀易經,説話的方式自然會有些玄學的意味在裏面。他的觀點乍看起來似乎消極,但在表層下的意藴卻耐人尋味,看似讓人聽天命,卻又鼓勵人積極主動去追求。這正是道家莊周口中\"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精神意藴。
真正學識淵博的人便是如此,他們善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引發人的思考,在不同的思維碰撞之中迸發新的火花。
2年前11月11日,84歲的曾仕強靜悄悄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開始了他生命新的輪迴。對於這個世界而言,他的離開,讓世界少了一位真正的智者。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