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勾踐,想必大多數人腦海中第一個蹦出來的便是“卧薪嚐膽”。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2年後,勾踐被吳軍敗於夫椒,不得已只得向吳求和,3年後才被釋放回國。勾踐重用范蠡和文種,通過卧薪嚐膽使越國國力逐漸恢復。公元前478年,勾踐率軍再次攻吳,並大敗吳軍主力,5年後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夫差自盡,最終滅掉了吳國。這使得勾踐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而“卧薪嚐膽”這個典故,也令勾踐成為了不懼怕屈辱,勇於拼搏的正能量代表。
不過,在勾踐滅掉吳國之後,一心想要北上中原稱霸,但文種對此持反對意見,為了抗議勾踐,文種故意稱病拒絕上朝,這引起了勾踐的強烈不滿。此時,原本就對文種持懷疑態度的勾踐,聽到了旁人説文種有謀反的嫌疑,便將文種訂上了抗旨的罪責,最終將文種賜死。不過,勾踐殺文種的原因是否真的這麼簡單?深究其原因,或許還有不為人知的隱蔽理由,下面就讓小編細細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早之前,在晉國和楚國同時興起時,為了阻止楚國的崛起,晉國制定了“聯吳制楚”的對外政策。之後,晉國大力援助吳國,吳國的經濟實力、軍事技術大大增強,再後來的伐楚戰爭中,楚國連敗,被打的非常慘。對此,楚國也如法炮製,制定了“聯越擾吳”的外交政策。楚國不僅幫助越國發展經濟,還送給了越國大量的人才。范蠡和文種這兩個楚國人正是在此時被送到了越國。後來,吳國攻打楚國時,越國及時伸出了援助之手,救了楚國一命。吳王記恨在心,返回來攻打越國,卻被勾踐射殺。吳越兩國因此結仇,但正好解決了楚國的困擾。
之後,便是勾踐被吳軍打敗,被迫在吳國呆了3年,才被釋放回國。回國後的勾踐開始卧薪嚐膽,並在文種的建議下,實施了“伐吳九術”的發展策略。這個策略其實是專門針對吳國而制。但事實上,越國越是針對吳國,坐山觀虎鬥的楚國越是開心。畢竟,無論越國和吳國哪家先敗,楚國都可以坐收漁翁之利。而隨着戰局的變化,楚國對越國的態度也悄然發生改變。吳國被滅之後,越國曾想要向楚國借兵攻打晉國,但楚國卻趁此機會攻打越國,勾踐因此大怒,準備反攻楚國時,文種卻在此時勸誡:越國兵力已殘,不是楚國的對手,不如割地求和。最終,越國割讓了露山之陰五百里給楚國。但這也讓勾踐看清了楚國的真面目,楚越之間因此暗生嫌隙。
這時,那些被楚國送過來的人才,成為了勾踐的懷疑對象。勾踐下令開始清查內奸。而原本是楚國人的范蠡和文種自然而然也成為了勾踐想要清查的對象。此時,聰明的范蠡想到了跑路,並在跑路之前託人送給了文種一封信,內容便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此明顯的逃跑暗號,文種怎麼會看不懂?按理説,文種若想要保命有兩種方法,一種便是像范蠡一樣逃跑,另外一種則是及時和楚國劃清界限,讓勾踐相信自己。但文種除了稱病不上朝外,其餘什麼都沒做。關鍵時刻,還被人在勾踐面前參了一本,這使得勾踐不想再忍,直接賜死了文種。
所以説,導致勾踐殺死文種的最根本原因,實際上是楚越兩國之間的利益糾葛的變化。或許當文種和范蠡被送到越國時,就已經註定了兩人死在越國的結局。只不過,范蠡洞察先機,在危機來臨之前,提前逃跑。而文種棋差一步,最終沒能挽救自己的性命,成為了楚越兩國爭鬥的犧牲品。對此,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