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關羽敗走麥城,是蜀漢陣營由盛轉衰的開始。此役過後,劉備不僅丟失了苦心經營多年的荊州

3郡,也徹底喪失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謀劃的荊益二州兩路出兵北伐的戰略可能。

關羽的敗亡固然與他對孫權的輕視有關,但一個不容爭議的事實是,關羽是劉備陣營當中屈指可數的智勇雙全、有過陣斬敵方主將記錄的人物。

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在得知大本營失守後,關羽迅速採取了應對措施。

首先是對曹魏追兵的攔截。

在劉備長坂坡大敗時,關羽即表現出了出色的水師指揮能力,《三國志》記載:

“(關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樊城撤圍後,關羽隨即調遣荊州水師據守沔水,擋住了徐晃的追擊,為南下重奪荊州贏得了時間。而曹魏一方對於關羽也採取了

“故縱”的姿態,樂見蜀吳雙方為奪荊州兩敗俱傷。

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其次是迅速向益州靠攏。荊州的丟失對關羽來説並不算是最壞的結局,因為此前關羽北伐時近乎調動了荊州全部主力,在南郡北境是劉封、孟達戍守的上庸,向西出宜都則可進入益州境內。

在荊州軍主力尚在的情況下,關羽可以從北、西兩路從容退入益州,保存實力,以圖他日重奪荊州,在失去糧草供給的前提下,這也是最穩妥的應對方案。所以,部下建議關羽迅速反攻江陵城時,關羽藉口

“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

但戰局的惡化程度顯然超出了關羽的預判。

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就在呂蒙奪取江陵的同時,陸遜迅速西進,擊敗了蜀將詹晏、陳鳳,

“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這也就意味着,關羽已經無法向西退入益州,其僅剩的退路只有向上庸靠攏,沿沔水抵達漢中。

為防東吳追兵,關羽迅速敲定:退守麥城。麥城位於宜都和江陵之間,向北通過臨沮即可抵達上庸。《三國演義》把麥城描述成一座小城,但實際上,考古發現的麥城殘存遺址顯示,底寬

20米,頂寬8-12米,高6米,在三國時期絕對算得上中型城池。

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文獻記載也提到了當陽古麥城縱橫十里,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事實上,位於沮漳二水之間麥城自楚昭王時期就是扼守川楚要衝的軍事重鎮,這也是關羽選擇

“退保麥城”的原因所在。

但奇怪的是,主力沒有折損的關羽,在退入麥城後,卻選擇了棄城,

“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朝羅漢峪方向撤退。那麼數月前創造“水淹七軍”戰績的荊州軍,到哪去了呢?

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三國志》很簡略的説了一句: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也就是説,孫權佔據江陵後,關羽的士卒因為妻子被虜,一鬨而散,僅剩關平、趙累等十餘親信將領。這也導致了關羽空有麥城堅城一座,卻已無兵可用,不得不採取在城頭樹假人的方式欺騙吳軍。

由此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關羽士卒的家眷都在江陵城呢?

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自湘水劃界後,關羽治下的荊州保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地,劉備坐鎮荊州時,零陵等未經戰亂的荊州南部四郡即是蜀漢陣營的軍資來源。所以,關羽北伐時,士兵來源絕不可能只有江陵一地。

事實上,

“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的關羽之所以遭遇了士卒的集體離散,跟蜀漢陣營的一大“惡習”有關。

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劉備因為出身微賤,沒有固定部曲,作戰時為了讓四方收羅來的士卒效命,戰前常常採取

“質諸將並士卒妻子”的方式。所以,關羽北伐前,同樣將士卒家眷全部遷入了江陵城,但沒想到,糜芳的突然投降導致重鎮江陵失陷,極大的方便了東吳瓦解關羽大軍的鬥志。

湘水劃界時蜀吳雙方已經公然宣戰,關羽對東吳的外交處理,很大程度也是源自劉備的表態,所以,追根溯源,關羽敗亡的主因在劉備,而非關羽

“大意”所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9 字。

轉載請註明: 考古發現麥城遺址,關羽敗亡另有主因,與蜀漢一“惡習”有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