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是世界格局風雲變換的一年,這一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這一年,統治了伊朗半個多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在浩浩蕩蕩的革命一片混亂與硝煙中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
一時之間,世界譁然,龐大的巴列維王朝就這樣敗在了反對派的手中。
在伊朗的歷史上,巴列維王朝實際上是一個相對來説比較穩定的國家,巴列維王朝後期,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軍事力量等都十分強大。與其他本就已經步入暮年的王朝相比,巴列維王朝更像是一個在中年時期突然離世的壯漢。
彼時的巴列維在最後一任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領導之下開展着轟轟烈烈的“白色革命”,世俗化的進程在不斷加快,古老的伊朗正像西方社會那些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奔向“現代化”,經濟的告訴發展讓很多人在它的身上看到了曾經的波斯帝國的點點光芒。
在當時的人們眼中,巴列維國王或許能夠成為又一個“居魯士”。但是,就在巴列維王朝的一切都快速發展的同時,意外發生了。一場由毛拉掀起的“黑色風暴”為這個王朝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這場“風暴”或許還在許多人的意料之中,但是,最讓人們難以置信的是,單純從衝突雙方的實力來看,掌握國家統治大權、有着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國王為什麼會在頃刻之間就一敗塗地?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龐大的帝國滅亡的如此之快?
巴列維王朝的興起
伊朗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國家,曾經的伊朗有一個極其響亮的名字——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憑藉其繁榮的文化和強盛的國力在周邊國家中有着極強的影響力,當時的波斯無疑是中亞地區最閃耀的明珠。
隨着歷史的發展波斯帝國的光輝逐漸暗淡,阿拉伯人強勢崛起,不久阿拉伯人佔領伊朗,伊斯蘭從此就在伊朗落地生根。在伊斯蘭教的影響之下,伊朗成為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神職人員既是精神世界的領袖,同時也是世俗世界的統治者,他們控制着國家的資產和許多重要的領域。王朝的更迭在這片大地上緩緩進行着。
歷史的齒輪再次轉動,西方國家相繼完成了資本主義革命,開始了他們的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伊朗作為交通要塞成為西方列強爭奪的對象。此時的伊朗正處於愷加王朝時期。
在列強的鐵蹄之下,伊朗同當時的中國一樣,王國滅種的利劍懸在伊朗人民的頭上。於是在有識之士的推動和支持之下,伊朗開始學習西方的民主憲政。但是,腐朽的身軀終究無法承受一個新生的靈魂,愷加王朝的憲政名存實亡。
時勢造英雄,在伊朗的眾多“軍閥”之中,禮薩·汗異軍突起,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成功推翻舊王朝,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建立之後,禮薩·汗積極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頒佈了一系列法律,推動了伊朗的世俗化進程。但是與此同時,他也剝奪了人民的民主權利,大肆打壓進步人士。
巴列維王朝的快速發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二戰結束之後,伊朗政府收回了伊朗的石油控制權,在石油組織的努力之下,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增長,伊朗作為產油大國,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也正是憑藉伊朗在石油貿易中獲得的巨大經濟利潤,伊朗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巴列維王朝發展到達了巔峯。
從巴列維王朝的發展歷史中繼續挖掘,那些潛藏在繁榮之下的危機逐漸顯露。我們將巴列維王朝的覆滅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發展失衡的社會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巴列維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經濟發展的問題。
二戰結束之後石油產業成為伊朗的支柱性產業,石油產業的收入佔伊朗全國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三。石油產業帶來的暴利讓巴列維統治者感到以石油產業為切入口,促進了伊朗經濟的快速發展。他企圖掀起一場大躍進,用最短的時間,將伊朗的經濟發展到同歐洲各國相當的水平。
但是,伊朗的工業基礎十分的薄弱,許多基礎設施建設很不完善。就工業發展而言,伊朗缺乏足夠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能源供應方面也很難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飯要一口一口吃,經濟發展也應該一步一步來。急功近利,忽視了伊朗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是他犯得第一個錯誤。貪大求全,急功近利使得伊朗的社會資源被攤薄,每個行業能夠獲得的發展資源相當有限。同時,社會民生領域的建設停滯,甚至倒退,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為後來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巴列維王朝在經濟建設上的另一個問題是行業發展的不平衡。伊朗是一個農業國家,巴列維王朝重視工業發展卻忽視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不恰當的農業政策嚴重侵害了農民的利益,加劇了城鄉之間的差距。
一部分進入城市的農民由於自身缺乏相應的技術和能力,很難在城市中謀得一席之地,他們輾轉變成了城市底層的貧民。前有狼,後有虎,這就使得農民對巴列維王朝的支持度變低,社會不穩定因素再次增加。
暗流湧動的政治格局
巴列維王朝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儘管名義上巴列維王朝實行民主憲政,但是在國家的日常管理和運行中,國王是絕對的掌權者,議會和政黨只是國王的附庸者,是這件民主外衣上的點綴。
為了維護國王的統治地位,他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和特務機構,類似於明代的廠衞。在國王的威權統治之下,國王的意志就是神聖的法律,人民需要無條件的服從。長期的高壓政策折磨着人民,最終導致國王喪失民心,國王在政府之中孤立無援,在社會上也很難得到人民的支持。
巴列維王朝看似舉着民主的大旗,但是從國家統治者的實際行動來看,他們似乎並不承認民主於平等。於是就形成了現在這種奇怪的雜糅體。
國王的獨裁統治導致的另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就是貪污腐敗。中國古話講天高皇帝遠,國王住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普通人生活在貧民窟甚至是露宿街頭,人類的悲歡其實並不相通。在一個國王獨裁的國家之中,我們怎麼能指望一個坐在雲端的人低頭俯視土地上艱辛求存的普通民眾。
作為官員,可以不廉政,可以貪污腐敗,欺壓百姓,只要討好了國王,財富與權利不過是唾手可得。在這種環境之下,巴列維王朝的政治生態十分惡劣,貪污腐敗問題日益嚴重,人民對政府也就更加的失望,人民於政府的矛盾已經一觸即發。
矛盾重重的宗教與世俗政治
巴列維王朝的矛盾遠遠不止上述內容。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阿拉伯人帶來了伊斯蘭文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這就涉及到了伊朗國內另一個尖鋭的社會矛盾——宗教與世俗。從巴列維王朝建立以來,政府與宗教的問題就一直存在着。
伊斯蘭教是伊朗的國教,在伊朗有着廣泛的羣眾基礎。政教合一的文化傳統意味着作為宗教上層的人們在世俗的生活中也擁有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特權。就像是歐洲中世紀的教皇,不僅是教會的領袖同時也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擁有者。
禮薩 ·汗在建國之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曾經曾經推行過一系列法令。但是由於宗教勢力的有力阻攔,他被迫停止了自己的一部分政令。但是禮薩·巴列維比他要更加堅定,改革的力度也更大。
禮薩·巴列維積極推動“白色革命”,賦予婦女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婚姻和家庭方面提倡男女平等,否定了宗教經典在世俗生活中的約束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法律,同時積極推進土地革命,這直接損害到了宗教上層的利益,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
在宗教與政府的矛盾逐漸加深的時候,國際局勢發生了變化,美國出於自身利益放棄了對巴列維王朝的支持,轉而支持宗教首領霍梅尼。有了美國對巴列維王朝施加壓力,宗教上層利用政府經濟改革所造成的矛盾,將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推到極致,一場“黑色風暴”就此開始。
最終,民眾在宗教領袖的帶領之下,推翻了巴列維王朝。
1979年,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引用自頭條百科
結語
任何一個國家得覆滅其實都不是一次失敗導致得,更多得是背後矛盾得長期積累。巴列維王朝得失敗,其實並不在于軍隊實力得差距。
儘管巴列維手掌軍國大權,但是卻仍然無法挽回流失的民心。王朝得功過自有歷史評説,政客得博弈受傷得只有普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