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保利拍賣2020秋拍】錢幣精品推薦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經典

◆◆◆◆◆

LOT 2519
古希臘 ?西西里島殖民迦太基四德拉克馬銀幣一枚,重:17.23g,NGC CH AU
公元前320-前300年西西里島的恩泰拉城邦打製。
正面:三隻海豚環繞的水仙女阿瑞蘇薩戴谷葉冠頭像,耳朵上有耳墜,脖子上有項鍊。
背面:是迦太基站馬半身像,背後有一棵棕櫚樹,下方為布匿文財政官名。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島的殖民城邦打製的四德拉克馬大銀幣。
西西里島原住民為西庫爾人,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迦太基人也是腓尼基人,所以迦太基在西西里的殖民城邦被稱為布匿城邦,他們打製的錢幣被稱為西庫爾-布匿式幣。
RMB: 60,000-120,000
◆◆◆◆◆

LOT 2541
薩珊帝國 瓦赫蘭二世1第納爾金幣一枚,重:7.49g,MS
公元276-293年薩珊王朝發行。
正面:戴球髻翅冠的國王瓦赫蘭二世。
背面:兩個祭司手持權杖守護拜火教聖火壇,左側祭司戴球髻翅冠,右側祭司戴球髻齒冠。
薩珊金幣本就稀少,品種又以沙普爾一世居多。其他各王出土量極少,都是大珍。此枚多年所見品相最好,近未流通之品,Sunrise舊藏,“Numismatic Art of Persia(波斯幣的藝術)”譜中原物。
RMB: 65,000-90,000
◆◆◆◆◆

LOT 2561
公元708—715年 日本貨幣之首“和同開珎”背陰刻“雙獅”銀幣一枚,直徑:24.5mm,重:3.3g,極美品 十分珍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唐朝第一種貨幣“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和使用,在我國錢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為唐朝的主要貨幣,它曾承擔着其他貨幣無可比擬的流通任務,也影響了中國千餘年間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等。在“開元通寶”錢的成功鑄行下,東亞地區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確保了東亞乃至東南亞部分地區的貨幣制度和經濟的穩定。
“和同開珎”是日本奈良王朝天皇和銅元年仿效中國唐代“開元通寶”錢鑄造的貨幣,作為日本最早鑄行的法定貨幣,名列日本貨幣史之首。日本,原來不產銅,元明天皇時在本土發現銅礦,乃稱其銅為“和銅”(日本銅),年號也隨之改為“和銅”(708—715年)。有了銅,日本開始鑄錢,其方孔錢的錢面上鑄出“和同開珎”四字。“和同”即“和銅”。吐魯番所出一個寺廟的交納賬中記有“同錢”,那裏的“同”也是“銅”字的簡寫,可與“和同”相參證。這種錢無論形制、尺寸和錢文,均模仿唐朝的“開元通寶”,特別是那個“開”字,更完全照搬開元錢上的特殊寫法。“和同開珎”四字的書體頗美觀,不過由於其中的“同”是個簡化字,所以開元錢上原來用的“寳”字被簡化成“珎”,只留下此字當中的一部分;或許是出於使錢文兩側筆畫勻稱的考慮。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開珎”錢曾引起注意。
此枚“和同開珎”陰刻雙獅圖,也與唐代長安洛陽一代佛教盛行的陰刻供養錢十分相近,充分證實了日本當時對唐文化的傾慕幾乎達到亦步亦趨的程度。
RMB: 120,000-150,000
◆◆◆◆◆

LOT 2570
清 吉林“匠高明 光緒三十一年 同順”伍拾兩銀錠,重:1908g,完全未使用
RMB: 30,000-50,000
◆◆◆◆◆

LOT 2574
金 十兩銀鋌銅模一套,長:98mm,上下兩部分合範,束腰元寶型,蓋有抓手,十分罕見
RMB: 30,000-50,000
◆◆◆◆◆

LOT 2582
1912年中華民國黎元洪像開國紀念壹圓銀幣一枚,原味狀態,PCGS VF35
RMB: 無底價
◆◆◆◆◆

LOT 2614
齊“齊之法化”背“卜”一枚,高:185mm,極美品
RMB: 50,000-80,000
◆◆◆◆◆

LOT 2653
金 “泰和通寶”篆書折十型一枚,直徑:45mm,厚:3mm,極美品
RMB: 55,000-90,000
◆◆◆◆◆

LOT 2679
清 “正德通寶”背“龍鳳”白玉花錢一枚,直徑:32.5mm,厚:4.4mm,玉質温潤潔白,雕刻工藝精湛,是玉雕花錢中的精品。
RMB: 15,000-25,000
◆◆◆◆◆

LOT 2575
廿六年詔銅權一件,呈半圓球形,頂有鼻鈕,有刻銘,尺寸:37x23mm,保存完好。
刻銘內容:“廿六年,皇帝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RMB: 200,000-300,000
1、廿六年,秦始皇即位的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這一年秦國滅掉齊,統一了中國。
2、皇帝,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再次稱王。原本為秦王的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五帝,故並以為號,改稱始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王曰:去泰著皇,才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3、諸侯,指戰國時期的趙、魏、韓、楚、齊、魯等國。
4、黔首,古代稱平民;老百姓。《禮記·祭義》:“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鄭玄注:“黔首,謂民也。”孔穎達疏“黔首,謂萬民也。黔,謂黑也。凡人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
5、丞相狀、綰,指時任秦國左右丞相的隗狀和王綰,丞相,古代輔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長官。戰國時期秦武王二年始置左右丞相。以後各朝,時廢時設。
6、瀍度量則不一,即法度量則不一,是指當時行用的度量衡是戰國時期各國的制度,甚為混亂,給國家的賦税收繳和人民的經濟貿易帶來極大不便。
7、歉疑者,是説有所疑惑的,也就是不合標準的。
詔書大意為:二十六年,始皇帝消滅了所有的諸侯,統一了中國。老百姓得到了安寧。現在立尊號為皇帝,於是命令丞相隗狀和王綰,宣佈全國統一度量衡制度,使有疑惑的都明確起來,一律校正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