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30餘萬軍隊奉命歸國,還未回家,祖國就沒了,這件歷史事件被人們戲稱為“最屈辱的撤軍”。

而提到這件事,無疑就讓人們想起了當時有名的“冷戰”和“東歐劇變”,正是由於這兩個有名的軍事事件,才最終造就了被後人稱作的“最屈辱的撤軍”。
冷戰:是指1947年到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進行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當時的蘇聯軍隊,是唯一一支可以與美國軍隊全面抗衡的武裝力量,他們規模龐大,體系完整,更是擁有很多精鋭之師,軍事人才,具備與美軍一戰的能力。
在冷戰時期,蘇聯為了更好的實現對西方集團的戰略優勢,他們派了很多精鋭部隊去往自己勢力範圍下的東歐諸國,以保證自己在冷戰時期的優勢,而其中最為精鋭的部隊就是駐德集團軍。

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東歐劇變:是指1989年前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事件。東歐劇變是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是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盪。
東歐劇變之後,華約集團實際上名存實亡,各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也紛紛發生變化,所以東歐各國都在要求蘇聯軍隊撤出本國,包括駐德集團軍也沒有幸免。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及軍事要求下,蘇聯將自己的軍隊紛紛撤回,可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仍舊是還有30餘萬的駐外軍隊在蘇聯解體之前,還未回到國內。蘇聯最精鋭的駐德集團軍

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蘇聯駐德集團軍,也稱為“駐德蘇軍集羣”。他們是在冷戰期間由蘇聯派往東德地區駐紮的軍隊,而在派往到自己勢力範圍內的東歐諸國的駐軍中,駐德蘇軍也是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支軍隊。
駐德蘇軍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參加過二戰的精英,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計其數,士兵身經百戰,基本都是精挑細選的,授予過榮譽的。
這樣的一支軍隊,軍事戰鬥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他們一直駐守在冷戰時期的前沿,保持着相當高的戰備水平。
歷任的蘇軍領導,也對駐德蘇軍十分重視,每當有新的武器面世,他們都會得到優先配給;最新的戰爭資訊,也會及時得到。
所以在蘇聯官方的支持下,這支軍隊一直保持的最佳的軍事狀態,戰鬥力強大,可以隨時調用。而也就是這樣的一支部隊,卻不得不進行了“最屈辱的撤軍”。

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其實,要想更近一步的瞭解這件事情的真相,我們就要從冷戰末期的軍事歷史來説起了。
在冷戰時期,蘇聯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國家國力漸衰,他們困於國力的衰落,就已經有了撤軍和裁軍的計劃,並且也在開始實施,例如在1988年的12月,戈爾巴喬夫就單方面宣佈裁軍50萬,所以他們是想逐步的,循序漸進的把軍隊進行裁撤,並慢慢撤回國內,但是“東歐劇變”的發生,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全盤計劃被打亂。
在1989年-1990年期間,蘇聯勢力範圍下的各個東歐各國相繼都發生了變亂。

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他們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所以東歐各國的政府紛紛要求蘇聯駐軍撤出國內,同時在1990年的9月12日,蘇美等國簽署《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規定駐德蘇軍需要在兩德統一後的數年內撤走,駐德蘇軍也不能倖免。被迫接受協定,從東德撤軍。經濟體制改變,也讓蘇聯無力承擔駐德蘇軍回國
東歐劇變發生後,面臨着無法拒絕的撤軍要求,蘇聯為什麼不能夠一次性完成撤軍,而要逐步進行,最後形成了駐德蘇軍的“最屈辱撤軍”呢
其實,隨着東歐劇變的發生,各國政治經濟體系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同時蘇聯國力衰弱,經濟下滑,蘇聯已經日薄西山,早已不復當年之勇。

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其一,在東歐劇變時期,蘇聯國內經濟日漸空虛,國力由盛轉衰,國內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差,尤其是住房的問題最為突出,而軍隊的撤回,首要就是要解決軍隊的住房問題,當時的蘇聯,其實已經無力承擔。
其二,駐德蘇軍當時的軍力已達40萬人,這還沒有算上一些軍屬人員,否則人數會更多,這麼多人,想要一次性撤離完成,基本上不可能完成。
其三,在撤軍過程中,並不是只有人員的撤離,那些武器,彈藥,各種軍需用品,也都是要隨着軍隊一起撤回。更不要提在路上可能遇到的其它突發問題。
這些種種原因,都導致了蘇聯已經無力承擔所有的軍隊一次性歸國。

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蘇聯國內的實際的經濟情況,沒辦法安置軍隊及軍屬,甚至在1989年,蘇霍魯科夫曾提到“至少有4.5萬軍人、軍屬沒有住房”。
1990年,亞佐夫也説“至少17.3萬個軍官家庭缺乏住房”。在這樣的實際條件下,有很多的軍隊都被困在回家的路上,而且在外駐軍多年,多數的軍人歸國都是拖家帶口,這樣更是拖慢了他們歸國的節奏,直至到1994年,最後一批駐德蘇軍才撤回國內,但是早在1991年,蘇聯就已經解體,此時的他們,回到的卻也不再是曾經的國家。

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在當時那個軍事動盪的年代,任何一個軍人都是為了國家才會離開國家,那時的他們,總想着可以在戰爭結束之後,回去過和平的生活,可是蘇聯為什麼在自己感到國力衰弱的時候,不能做好提前的軍事部署呢?
曾經的他們為國而戰,可後來的他們也是聽從國家的命令撤回,可也就是這樣的國家,卻在他們心心念念歸國的路上接到了蘇聯解體的消息。此時的他們心情,可能沒有人能夠感同身受,是迷茫嗎?還是對前路的未知?
曾經有一位蘇聯人士這樣形容當時的情況:“65萬蘇聯公民,被困在四個中歐和東歐國家,其中有35萬士兵,15萬軍官,以及15萬軍屬。”他們曾經為國而戰,而也正是這個國家,讓他們背上了“最屈辱的撤軍”這一稱號,他們終究還是沒有見到祖國的最後一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91 字。

轉載請註明: 30萬精鋭部隊奉命回國,足足走了5年,回國後國家卻沒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