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之中一提到戰國名將無非就是起翦頗牧四人,而除此之外還有樂毅、趙奢等人,因為他們都屬於一戰封神的人物,都是以小博大創造了奇蹟。
然而在戰國曆史上還有這麼一個人也是不得不稱讚的,因為他是第一個擊敗了“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的人,同時也是第一個攻破秦國函谷關的人,逼得秦國多次割地方才解救了秦國的危機,而就是這麼一個將領在歷史上連列傳都沒有不得不説是司馬遷的疏忽。
此人名叫匡章,戰國時期齊國名將,在田單出走,孫斌隱退之時一手扛起了齊國的百年大業,輔佐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三代,西破秦國,南敗強楚,北擊燕國,可以説是戰功赫赫,毫不客氣的説就算是戰國第一名將白起碰到此人可能都會掂量掂量,因為某種程度上白起也不一定是他對手,如果他能夠多活幾十年的話説不定有機會和白起交手,到時候誰勝誰負也未可知。
“桑丘之戰”匡章擊敗秦國
其實匡章的經歷如同後來趙國的趙奢一般,在此以前都從未打過仗,然而這神奇之處就在於他們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在從未帶過兵打過仗的情況之下竟然能夠擊敗強大的秦國。
時間回到公元前323年,此時齊國正面臨着秦楚兩國的雙面夾擊,當時秦國大將昭陽率軍連奪魏國八座城池,然而此時秦相張儀意識到如果楚國再以這樣的勢頭繼續下去那麼危險的就是秦國,便主動和魏國締結盟約擊退了楚國進攻。
令尹昭陽在魏國這邊沒嚐到甜頭便轉而向齊國發動進攻,相從齊國這邊佔便宜,此時秦國認為齊國南面面臨着楚國的攻擊絕難騰出手來應付秦國,於是就借到韓魏率軍遠征齊國打探一下虛實。
此時秦楚兩大強國大軍壓境,齊威王急而不亂,命令此前從未打過仗的匡章率軍出戰迎擊秦國,匡章到軍中後就根據敵我雙方態勢分析敵情做出如下判斷:
秦國勞師遠征,後勤補給必定不足
借道韓魏,就等於把自己陷入了孤軍深入之局面
所以根據敵情,匡章一開始並未着急出戰,而是選擇按兵不動和秦國呈對峙之勢,對於齊國來説他們是主場作戰,拖下去有利的絕對是他們。
而他也藉着秦國想要摸清齊國底細的同時趁機將齊國大量間諜安插進入了秦軍之中,後來的事實證明,匡章的戰法是有效地,當秦國由於孤軍深入而陷入進退兩難之時,匡章趁機裏應外合率軍擊破秦國。
此戰秦國是“商鞅變法”以來第一次大敗,也正是此戰讓秦惠文王認識到了齊國的戰鬥力,在這之後數十年都不敢輕舉妄動,怕的就是齊國。
攻破函谷關,戰國時期唯一攻破函谷關的名將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和楚懷王相會於武官,然而令楚懷王沒想到的是,秦昭襄王居然趁機關閉了大門扣留了楚懷王,而秦昭襄王的這個舉動就引發了後面的一連串事故,齊國孟嘗君連同魏國、齊國、韓國等國同時朝秦國發難,陳兵於函谷關外。
對於秦國來説,他們能夠多次擊敗聯軍的合縱攻秦靠的就是這“一夫莫當,萬夫莫開”的函谷關,聯軍數次進攻都因為無法攻破函谷而告終,這也是秦國為何能夠多次立於不敗之下。
然而就是這座堅不可摧的函谷關居然被匡章給攻破了,當時匡章率軍陳兵於函谷關之下,秦國還是老戰術死守不出,因為他們有地利方面的優勢。
然而秦國的戰術對於匡章來説無效,既然你不打,那我也不打,於是就陳兵對峙函谷關外長達三年之久,而除此之外匡章還做了一件令秦國要命的事,那就是封鎖秦國。
對於秦國來説,雖然有函谷關之險,可是人總是要吃飯的,然而聯軍長期陳兵函谷關就無法生產,前線這龐大的軍需開銷如何調撥呢?反觀聯軍這邊呢,集合了當時將軍五國的勢力,軍需調配可以説是無憂的,對於聯軍來説雖然是客場作戰,但是時間對他們卻是很有利的。
所以此消彼長之下,秦國等不了了,想要率軍出戰擊破匡章,而匡章這個時候就趁機攻破了函谷關,而秦國也因此失去了立足之所。
而秦昭襄王意識到形勢對於秦國來説已經愈發不利,不得已只有派出使臣求和割讓土地給韓魏兩國,這才獲得了喘息之機。
我們從這也可以看到,匡章的這個戰法簡直就如同後來的長平之戰一般,先是對峙然後再是主動進攻,只不過這回輸的是秦國,可以説單純從兵法戰術上來看匡章的軍事成就絕對不下於白起。
然而孟嘗君終究只是鼠目寸光,他並沒有趁此機會對秦國繼續打擊,而這一戰也是匡章的最後一戰,不久之後就病逝了,匡章死後齊國再無良將能有他的成就,數十年後五國聯軍攻入齊都臨淄,齊國因此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