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為何被17歲崇禎輕鬆除掉?

導讀: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所謂九千歲魏忠賢的權傾朝野怎麼來的?還不是皇上給的,説白了在明朝宦官就是被皇帝推出來和文官集團打擂台甚至是抑制文官系統權力無限膨脹一個工具。如果經常關注我的文章的朋友都可能都知道,我在前文多篇文章中反覆強調這一點。那麼既然是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權力也來自皇帝。那麼即使在九千歲魏忠賢在牛,失去了根基又怎能不被輕鬆誅殺呢?

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為何被17歲崇禎輕鬆除掉?

明朝宦官勢力形成的原因

如果説到明朝後期宦官勢力的膨脹,其實是明朝皇帝自己主動所為。因為他們感覺無法抑制越來越膨脹的文官勢力,所以主動提高宦官的權力。到明朝後期宦官甚至有披紅的權力,這就跟文官的內閣形成了制衡。 其實宦官集團的勢力不僅如此,還有廠衞監察百官以及順便幫助皇帝弄銀子等職能。説起這些,明朝的皇帝也無奈。因為文官集團經過百餘年的努力把國家大權控制到自己手裏,而明朝的皇帝就是落的一個垂拱而治的下場。雖然包括嘉靖等皇帝也想振作,那不過是在文官的允許的範圍內做掙扎罷了。好了言歸正傳魏忠賢的權力來自皇帝,他本身作為皇帝的家奴就是和文官作對。所以當皇帝打算收拾他的時候,就很輕鬆了。

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為何被17歲崇禎輕鬆除掉?

外交政策的重大轉變導致制衡文官系統的因素消失

其實在明朝開國的洪武朝和永樂朝國家政治勢力是平衡的。一方是文官系統;另外一方是以戰功立國的武勳系統。雙方相互制衡,所以大明王朝初期能夠縱橫捭闔。無論是內政還是對外擴張都是見誰滅誰,國力蒸蒸日上。

尤其是明成祖朱棣時期,大明控制的版圖北抵外興安嶺以外由奴兒干都司控制;南邊控制交趾,設置三藩六慰把大明的勢力擴充至印度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在大明王朝積極對外擴張過程中,武勳集團通過自己的戰功確立了朝堂成為皇帝對抗文官系統的一極。這個時候朝廷是健康的、積極的,大明國力是向上的。

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為何被17歲崇禎輕鬆除掉?

但是當朱棣去世後,朱高熾上位雖然他只當了一年皇帝但是他具有很強的儒家思想。所以他不主張對外拓展,想現對國內實行休養生息。其實朱棣的孫子朱瞻基還是非常有可能再次重新扭轉國策像祖父一樣開疆拓土的(朱瞻基和爺爺朱棣性格非常像)。但是朱高熾繼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瞻基非常倉促的繼位。為了順利度過這個過渡期,他不得不向文官妥協逐漸停止擴張進行休養生息,這就是所謂的仁宣之治。

大明王朝對外擴張的結束代表國家防禦政策的轉向,大批武勳集團逐漸失去了話語權。話語權逐漸向文官系統集中,這個過程是逐漸進行的。當一個事件爆發的時候,整個精鋭的武勳集團被一戰清空,文官系統徹底掌控了國家大權,皇權收到了很大的抑制。這個時間就是土木堡之變,包括最有經驗的朱勇、張輔等大批武勳被一掃而空。精鋭的大明三大營以及20萬精鋭損失殆盡。作為抑制文官系統平衡的武勳集團塌陷了。明朝這個中後期出現的以文馭武的局面其實是自土木堡事變以後就註定了。

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為何被17歲崇禎輕鬆除掉?

武勳集團的消逝造成皇權被文官抑制,所以明朝帝王急需一股勢力來平衡文官系統權力的擴張。這隻能是皇帝自己的家奴宦官。所以宮內宦官開始習文練武,逐漸參與朝廷大事。所以明朝中後期宦官勢力的膨脹來自皇帝的授予和支持。

宦官勢力和皇帝是皮和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既然宦官的權力來自皇帝,平時他們的口碑也不怎麼好。所以很難再朝臣和民間找打大批的支持者,所以宦官的這種權力就像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當皇帝想踢開誰,收回權力的時候還是很容易的。

當然崇禎除掉魏忠賢后,無人制衡文官集團。越來越多的農民把土地通過投獻給文官集團而不交税,幫皇帝弄銀子的宦官集團被嫉惡如仇並且無知的小皇帝崇禎親手打到。那麼國家賦税怎麼來?越來越嚴重的税負不得不增加攤牌到越來越少的自耕農身上,當自耕農收入都不夠交税的時候他們只能造反。從崇禎殺掉魏忠賢導致宦官勢力消逝到明朝滅亡,不過短短十七年。崇禎為自己的衝動和懵懂付出了代價。

小結:

綜上所述,即使九千歲魏忠賢權力再大也是皇帝授予的。所以即使崇禎年少,想除掉臭名昭著的魏忠賢還是比較容易的。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1 字。

轉載請註明: 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為何被17歲崇禎輕鬆除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