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劉昶 來源|管理思考錄(ID:o-liuchang-o)
管理是20世紀的成功故事。
——彼得·德魯克
管理一詞在以往總被認為是沉悶枯燥、機械呆板、拘泥束縛的。但 現在,請允許我給出一個更為全面、更為準確且更為圓滿的“管理”定義:管理是人類為達到預期目標和造福社會而進行的安排與行動。
——湯姆·彼得斯
導語
以下文字出自“正視管理”一文,因為篇幅過長,拆分為四節,將陸續更新在本公眾號上。所謂“正視管理”,是希望實踐者正眼看管理、正確看管理。
本節提出管理是重要的,當管理者不再“肢解”管理,才能更好地理解管理的重要性,並做好管理。
在第二節中,將通過一些故事、研究、實驗等內容説明管理的重要性,並指出即使是基礎管理可能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優勢,甚至是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第三節中,將從環境、經濟、社會、人文等更廣闊的視角出發,進一步説明管理的重要性。
在最後一節中,我們應該抓住數字化的契機,進行管理創新,創造更好的管理,在成就“管理”的同時,成就每一個人!
打入鄙視鏈底端的管理
“管理”這個詞,在一些人看來,已經過時了,甚至令人討厭。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曾説,她特別害怕“管理”這個詞。馬雲則認為,“一般是出了壞事才要‘管’,出了亂事才要‘理’”。給我的感覺是,管理成了只是用來處理壞事、亂事的,像是“打手”。
為什麼人們不喜歡“管理”?禍根在現在管理學誕生的時候就埋下了,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裏克·温斯洛·泰勒將工作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有思考、協調方面的,一個是執行、操作方面的,所謂管理,是指前者。泰勒的區分,貶低了行動,抬高了管理。人喜歡管理他人,但不喜歡被他人管理。自然,管理為人所厭惡。
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亨利·法約爾提出管理五功能論,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而在明茨伯格看來,所謂計劃、組織、指揮、協調,不過是控制的統一反覆。那麼,誰會喜歡被控制呢?
在管理淪為人們所輕視、厭惡的對象的過程中,或者説被打入鄙視鏈底端的過程中,“領導力”給了最致命的一“刀”。
亞伯拉罕·扎萊茲尼克、沃倫·本尼斯、約翰·科特相繼在1977年、1989年、1990年對管理與領導進行了區分。一個流行的説法是:領導者做正確的事,管理者正確地做事。
泰勒的區分,導致管理因被抬高而遭人討厭,而上述三位學者的區分,導致管理因被貶低而遭人嫌棄。無論這是不是他們的初衷,事實都已經造成。在很多人眼中,管理就意味着單調、枯燥、無趣、規則、刻板、控制、官僚、底線,自然不招待見。
在管理的“墜落”之中,“戰略”也無情地“捅了一刀”,其手法與“領導力”一樣。“戰略”也宣稱它要做的是正確的事。例如曾任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志平先生説:“戰略與管理是兩碼事,管理再優秀也代替不了戰略,再高明的管理也只能算作戰術。”“管理者是將才,是戰術家,處在執行層面。”
如此打擊“管理”似乎還不解氣,創業、創新也不甘示弱,施之以拳腳,最近看到“組織行為學”也這麼幹了。這很有趣,像極了“五官之爭”的笑話,眉、眼、耳、鼻、口都覺得自己最重要,可是不妨問問五官,你們可以不要臉嗎?
別再互掐,管理是個整體
管理是一個整體。企業之成敗,是管理作為整體的多項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戰略、組織、領導、人力資源、企業文化和生產運營等等,其相關關聯的整體,我們謂之管理。
當然,如果可以找到一個更好的、大家可以接受的詞,我們可以將“管理”這個詞棄之不用。而如果這個新詞還沒有出現,無論是否喜歡,那麼都必須繼續使用“管理”這個詞。否則沒有“總稱”,各因素均分而謂之,那麼只能導致失衡的管理,進而帶來失敗的管理。
順便説一句,現在在探討和探索管理創新時,基本是針對管理的某一方面的創新,或者羅列各個方面的創新,但若要真正實現管理的創新,需要針對管理整體進行創新,將管理的各個方面聯結起來,成為具有一致性的整體,否則就可能出現各種創新衝突、打架、不兼容的問題。
領導力固然重要,但是過度強調領導將導致一系列問題,例如領導者的自負與英雄主義,導致企業,就期待偉大的領導者出來創造奇蹟;忽視或者説不懂現實的複雜性、微妙性,痴迷於構建宏大的願景,看似高瞻遠矚,實則荒唐可笑。
對於領導者倒是一件好事,因為推掉了一些系列的辛苦活兒,不用深入現場,不用弄髒自己的手。反之,過度強調管理,則會陷入細節,見木不見林;沉迷效率,失去方向;缺少激情,動員不足,等等,也好不到哪裏去。
這自然引出了戰略的問題,戰略是哪來的?明茨伯格説得精彩,他説:“戰略不是上帝刻在西奈山上的石板聖經,搬下來就能執行;戰略是世上擁有經驗與能力的人透過細節看到總體,學習而來的。單單停留在理論層面,比一頭扎進實際事務好不了多少。”執行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今日之戰術,待到明日即可能成為戰略。
這又可引出組織的問題,因為艾爾弗雷德·錢德勒的一句話深入人心,即結構跟隨戰略。人們記住了這句話,還成為日文版的書名。由此,人們認為戰略比組織重要,但是我們要知道,錢德勒是企業史大師,這是他基於對特定時期下特定戰略(產品多元化)與特定組織(事業部制)的研究而得出來的結論。他本人也承認,組織結構是可以對戰略產生重大影響的。
後續歷史是,當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事業部制及多元化戰略的價值之後,不斷拓展業務範圍,掀起了併購熱以及非相關多元化的熱潮,這時其實是結構在影響戰略。還有一個我們學熟悉得了例子,就是微信的產生,它源於騰訊的組織結構。
組織與戰略是相互影響的關係,就像明茨伯格的比喻所説明的,它們是左右腳的關係,一個腳在前,一個腳在後,然後前腳變成後腳,後腳再變成前腳。所以,如果我們過於強調戰略,就會忽視組織的設計,而好的組織是可以產生新戰略的。
領導力、戰略、組織……都是重要的,當且僅當它們承認自身是管理之一部分時。也只有當它們“攜手”時,才能發揮自身更大的價值。
免於“肢解”,獲得“理解”
研究者出於研究的需要,不得已“肢解”了管理,而有意無意地誇大了單一因素的重要性。
關於這個問題,明茨伯格在談到醫療健康管理時,有一個有趣的比喻,他稱之為“粉色的牛”。在他看來,當人們在解剖醫療管理這頭牛的時候,會給牛的各個部分起名字、做分類,從而建立起一套知識體系,但是沒有這些名字、分類和知識標籤,牛的各個部位也能自然的協同合作。對於醫療健康事業,必須將其視為“一頭活生生的、整體的牛”來管理。
我相信,私募巨頭黑石創始人蘇世民會認同這一點,我看到在他總結的十大管理原則中,就有這麼一項:“企業的一切要素都相互關聯。企業如果要取得成功,那麼每一個部門既需要獨立運轉,又需要與其他部門順利協作。系統中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虧損或破產。”
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是一項全面性的工作。作為管理者,只有將管理視為一個整體,將被“肢解”的各個部分綜合起來,才能真理理解管理及其重要性,才能建立“管理感”,做好管理並體會到管理的重要性。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管理思考錄(ID:o-liuchang-o),作者:劉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