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學校進行了單元測試,去接孩子放學的時候,見到一位老師正在和一位學生的媽媽交談,大概內容就是孩子這次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希望家長回去之後好好給孩子補一補落下的課程。
這位寶媽趕忙解釋説:“我家孩子很聰明的,就是太貪玩了,才沒考好。”老師一聽這話,就很嚴肅地説:“您要是這樣説,下次孩子肯定還考不好。”這位寶媽立刻怔住了,張嘴想説什麼,又咽了回去。
“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好好學,才沒考好。”這句話聽上去很熟悉,每每考完試之後,都能聽到家長這樣為孩子辯解,好像我當年讀書的時候,也經常有家長這樣説,不知道家長這樣説是顧忌面子,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除了這句話外,一些家長還經常會説:“我家孩子能考100分的,就是太馬虎了。”
有一次,我與幾個寶媽在樓下乘涼,當時正是放學點,一個孩子拿着試卷跑過來讓他媽媽簽字,孩子只考了89分,這位寶媽卻説:“這孩子太馬虎了,能做對的也做錯了,要不能考一百分。”
孩子卻嘟囔着嘴説:“不是馬虎,我根本就不會嘛!”這位寶媽拍了一下孩子的頭,生氣地説:“這麼簡單的題目還做不對?不是馬虎是什麼?”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動機,比如,人在犯了錯誤後,會本能地找藉口,不小心被地上的磚頭絆倒在地,我們通常會咒罵道:“誰把這磚頭放在這兒的”,而不是説:“我怎麼這麼不小心,竟然沒看到這裏有塊磚頭。”
人為什麼會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呢?因為直面自己的錯誤,是讓自己很不舒服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找各種藉口來掩飾自己的錯誤。
這樣做的好處是自己心裏不會那麼自責,不會那麼難過了,壞處則是讓我們無法直面錯誤,同樣的錯誤下次還可能再犯!
以孩子考試考砸為例,有些孩子考試考砸了,非常傷心,痛哭流涕,有的家長就會安慰孩子説:“別哭了,其實你挺聰明的,就是你太貪玩了,下次一定能考好”,或者對孩子説:“你考不好,就是因為太馬虎了,下次不馬虎就能考高分。”
我個人覺得這不是在安慰孩子,而是在幫助孩子掩蓋錯誤,孩子在聽了這樣的安慰後,就會覺得“我原本可以考好,因為我聰明啊!考不好是因為我沒好好學,太馬虎了”。
那麼,下次孩子依然不會努力!因為他覺得下次這些考不好的因素就不存在了。
其實這些都是藉口。平常我們還經常聽人説:“誰誰誰很聰明,就是不務正業,到現在一事無成。”
聰明有時候不一定是好事,再聰明的人如果不付出努力恐怕也難有一個好結果,可人們總是把聰明當成好事、美事,覺得只要聰明,就能考高分,就該有一個好前途,事實上很多時候都不是這樣的。
我有一個同學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令人望其項背的人物,他很聰明,不會像大多數同學那樣刻苦努力,秉燭夜讀,但成績還是相當不錯,高三畢業他考了一個二本。
按照他的努力程度來説,我們都覺得他能考個專科就不錯了,因為整個高三每天放學後,他都會去踢球,幾乎看不到他上自習,找老師輔導功課。後來,聽同學們説,他上大一的時候依然我行我素,吃吃玩玩,但是到了大二就開始掛科,在大二下學期的時候,已經掛了五六門功課,後來不知是不是因為掛科太多的緣故,學校通知他的父母將他從學校領了回來,沒能順利畢業。
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對我們説的一句話就是“好腦瓜不如爛筆頭”,意思是説,光有好腦瓜是不夠的,還要勤奮努力。
那麼,如果孩子考試考砸了,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不找藉口
考砸就是考砸了,事實擺在這裏,我們需要正確面對,不要找藉口,因為藉口會幫助我們掩蓋事實真相,無法發現考砸的真正原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垂”字的正確拼法應該是chuí,如果孩子把聲調標在了“U”上,能説是馬虎嗎?他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標音調的哦。
第二,不與別人比較
現在有些家長已經意識到攀比的危害,很少説:“你看誰家孩子考100分,你怎麼考了那麼少?”
但是他們卻經常會問:“誰誰誰考多少分啊?”“班上有多少人考滿分啊?”雖然你沒有直接説孩子考得不如別人,但你的問話方式就是在告訴孩子你考得不是很好,不如別人。
俗話説,人比人氣死人。其實,不光是氣人,還會讓孩子失去信心,一看自己與別人差了那麼一大截,自己就沒有信心了。
正確的比較方法是用孩子之前的成績與這次成績做比較,看一看孩子進步了沒有,找出孩子的不足在哪裏,讓孩子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才能更有利於他進步。
第三,不論考多少分,與孩子一起分析得失
孩子考試成績出來後,我覺得比看成績更重要的是,發現孩子哪些知識掌握得不好,及時彌補上來,才是最重要的。我家孩子考試後,即使考了滿分,我也會問他是否有拿不準的題目,若有,我會再瞭解一下孩子掌握得情況,掌握得不好,我會再給他輔導一下。考得不好,我會和孩子一起找找原因,讓他反省一下最近的學習情況。
總之,不要用藉口掩蓋孩子考試的真實情況,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