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蘇聯的故事,例如蘇聯軍隊發展、蘇聯經濟實力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各國的態度。1991年12月,曾經十分強大的蘇聯解體,分為了10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那麼,對於蘇聯的解體,美國、中國、印度、越南、英國、法國等一系列國家,到底都是什麼態度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蘇聯的發展過程。從1917年十月革命開始,截止1953年,蘇聯的人均收入,已經增長了23倍多。但是,在二戰期間,蘇聯的損失非常大,大量的村莊、城市、工廠被戰爭破壞,僅僅是人口損失就達到了2780多萬。因此,在整個50年代,蘇聯一直忙於戰後恢復生產、發展國內經濟等工作,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雖然在局部地區出現了一些摩擦,例如在伊朗、東德等地的矛盾,但大體上的局勢是緩和的。蘇聯和美國的最高層,開始相互訪問,例如赫魯曉夫訪問美國、舉行戴維營會談等等。
但是,隨着1960年5月U2事件的發生(美國公開挑釁),美蘇關係迅速惡化。有人認為,這一事件才是美蘇冷戰的真正開始。隨着自身國力的增長,蘇聯開始與美國對抗,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多。1962年,驚心動魄的古巴導彈危機,僅僅是一個開始。到了70年代前期,雙方又爆發了著名的地中海對峙,當時,蘇聯集結了龐大的海軍編隊,而且寸步不讓。70年代前期,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後,海灣石油各國為了抗議西方各國的偏袒政策,決定以石油為武器進行反擊。一方面大規模降低了石油產量,造成了石油資源嚴重短缺。另一方面提高了石油價格,造成了石油危機。
與此同時,在西伯利亞地區,蘇聯發現了儲量非常豐富的石油。蘇聯依靠自身豐富的石油,開始進行大規模出口,並且獲得了豐厚的石油利潤。依靠石油利潤的支持,70年代後期,蘇聯的國力進入了鼎盛時代。蘇聯與美國的全面爭霸中,開始處於明顯的戰略攻勢。但是,蘇聯自身的問題其實很多,而且並沒有真正解決,僅僅是被暫時遮蓋了而已,這是眾多歷史原因共同造成的。到了80年代初期,很多問題已經顯現。尤其是石油經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進入80年代中後期,蘇聯的局勢持續動盪。在這一時期,進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以後,對蘇聯各方面進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起點與實際問題是南轅北轍的。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局勢的動盪。關於戈爾巴喬夫的一系列亂改革,作者以後和大家慢慢聊。蘇聯的局勢持續動盪,對東歐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持續下降。1989年的1年時間裏,東歐八國陸續出現了動盪和政權更迭,例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等等,被稱為東歐劇變。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後,蘇聯的局勢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1991年12月,曾經十分龐大的蘇聯解體,分為了10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
那麼,對於蘇聯的解體,世界各國都是什麼態度呢?首先,説一下西歐各國。在冷戰期間,西歐各國屬於西方陣營,一直與東方陣營對抗。蘇聯在陸軍方面擁有非常大的優勢,一直在中東歐地區部署了百萬機械化大軍,對西歐各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震懾。當時,西歐各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段子,例如蘇聯軍隊三天就能打入法國境內等等。美國遠在北美洲,不可能及時援助西歐各國。因此,西歐各國一直非常恐慌,尤其是西德,面對的壓力最大。很多歐洲拍攝的影視劇,凡是以冷戰為時代背景的,或多或少都會涉及到對蘇聯的恐慌,甚至在自己家後院挖掘防空洞。
蘇聯解體以後,西歐各國自然是“拍手稱快,”尤其是英國。畢竟,當年的鐵幕演説就是英國提出來的。或許大家沒有注意,英國拍攝的一系列影視劇,只要有涉及蘇聯的劇情,必定抹黑蘇聯,這是一貫套路。我們再看看美國,作為蘇聯的老對手,美國與蘇聯爭霸了幾十年,雙方也鬥了幾十年。蘇聯解體以後,美國一下子喪失了戰略方向。因為從美國高層到美國普通民眾,都沒有料到蘇聯會迅速解體。一系列的戰略規劃都是圍繞與蘇聯對抗展開的,包括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
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曾經陷入了短暫的“迷茫期。”但是請注意,這段時間並不是很長。90年代前期,美國的戰略迅速轉型,開始對付、壓制那些潛在的競爭對手,而且一招接着一招。與此同時,對於東歐各國和蘇聯的各個原加盟國,美國進行了拉攏和援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相當一部分東歐國家和原加盟國,陸續倒向了美國陣營。蘇聯解體以後,原加盟國都分到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各種工業設施,美國經濟援助的同時,要求拆毀和封存這些武器和設備。最終,相當一部分東歐各國和原加盟國自廢武功,原本擁有生產坦克和驅逐艦的能力,進入21世紀以後,已經全面荒廢了。
接下來,我們看看另幾個國家的反應和態度,那就是越南、古巴等幾個盟友。對於老大哥蘇聯的解體,這幾個國家自然是痛心疾首的。因為在七八十年代,蘇聯對這些國家的援助非常大,例如越南,蘇聯每年的援助總額都在20億美元以上。因此,在1969年,越南才會説出“老大哥,老大姐,不要再打了。”在痛心疾首之餘,這幾個國家都非常警惕,進行了各方面的準備,防止自己國內出現“東歐的樣子。”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經濟改革。由於蘇聯已經解體,外來援助再也指望不上了。各國陸續進行了經濟改革,發展自身的經濟,例如越南的革新開放,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30年時間裏,越南的經濟總量增長了40多倍。另一個國家的態度就很有意思了,那就是印度。在七八十年代,蘇聯向印度提供了100多億盧布的貸款。請注意,在蘇聯鼎盛時期,盧布的購買力非常厲害。100美元僅僅能兑換六七十盧布,因此,當時的100多億盧布屬於超級鉅款(1989年,越南的全國經濟總量,才40多億盧布)。進入90年代,由於蘇聯解體,經濟和金融秩序混亂,盧布的匯率下降了幾千倍。在這一階段,印度歸還了100多億盧布的貸款,其實,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為這個錢,和當年的錢,完全不是一回事。打個比方説:借了一套1000多平的花園別墅,最後,還了一套30多平的單身公寓。
最後,我們聊聊中國的態度。雖然,與蘇聯存在很多矛盾,但畢竟屬於同一陣營,擁有共同的信仰。對於,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我們的態度是:無能為力。當時,一些經歷過戰爭年代的老前輩們百感交集,在一次老幹部國際形勢座談會,對於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一位老前輩憂心如焚,慷慨陳詞。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的那一天,我國《新聞聯播》用長達10多分鐘的時間,報道了這一事件。客觀態度中,又透着同情與無奈。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撰寫了一本《二手時間》,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部書籍記錄了蘇聯解體後,民眾在生活上的艱難困苦,思想上的空虛、迷惘、混亂。書中,多次提到了對鄰居中國發展的嚮往,以及對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稱讚。例如很多人的生活用品都是中國生產的,中國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等等。最後,作者想到了清朝宮廷樂曲《河清海晏》,反應的就是國力強盛、百姓生活安寧的場景:“河清海晏,花村犬不喧。講武訓戎旃,幕府多雄健。韜鈐有秘傳,虎旅列戈鋋。村吹靄暮煙,鉦鼓競喧闐,郊原自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