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大師的大師走了

如果説學生是老師的勳章,那麼著名建築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彭一剛的胸前一定異常閃耀。

在天津大學執教近70年,彭一剛被譽為“培養大師的大師”。他的學生裏出了兩位院士、4位“全國工程勘探設計大師”。

10月23日,彭一剛安詳地走了,享年90歲。

“人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停滯不前。”彭一剛沒有停止過創新。去年11月,年近九旬的彭先生伏案畫圖的照片及其精美的手繪圖,被天大建築學院老師發到了社交媒體上,“準90後院士的設計手稿堪稱藝術品”的詞條衝上微博熱搜。那是彭一剛為天大新校區太雷廣場做的4幅景觀設計初樣圖。

彭一剛相信:“先要正己,而後才能正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和為人處世方式產生重要影響。”這樣的言傳身教影響着一代代的學生。

彭一剛要求學生為人治學要踏踏實實,在他看來,這是成為“大師”必需的素質。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的畢業設計是在老師彭一剛的指導下完成的,很多年後,彭先生提到他的作品時説:“我都覺得很驚訝,那麼大的4張圖紙,他用鋼筆描繪得極其認真細緻,畫得非常精緻。”這位在學生時代就顯示出“不凡身手”的佼佼者,日後也成了業界公認的設計大師。

彭一剛渴望培養更多的“大師”。天大建築學院的師生,首先都要能吃苦。學生通宵畫圖、老師徹夜改圖,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彭一剛對學生動手繪圖的基本功要求很高,他也經常會從方案的構思開始,一步步指導學生修改方案設計,手把手給學生改圖。“電腦可以幫助我們表現很多視覺形象,但是一名優秀建築師最原始的想象,還是要靠手頭功夫去激發”。

彭一剛一生致力於建築美學及建築創作理論研究與實踐。他生於1932年,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屆天津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系學生。那時天津大學正進行八里台校區的建設,彭一剛等幾名業務能力強的學生被選出來參加建設。作為天津大學主樓的第九教學樓,其恢宏的中央屋頂就是由他設計並添加的。這次經歷,讓彭一剛決定留校任教,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建築師。他一干就是將近70年,為我國培養出一大批中青年建築師和建築學優秀教師。

彭一剛在教學上成果斐然。他寫的《建築繪畫基本知識》《建築空間組合論》和《中國古典園林分析》等書,很多榮獲國家級圖書大獎。他還撰寫了《建築繪畫表現圖》《建築空間組合論》等專著,其中《建築空間組合論》多次再版,幾乎成為高校建築專業學生的必讀書目。

彭一剛的學生、國家體育場“鳥巢”的中方設計主持人李興鋼説,彭先生寫的幾本書都稱得上是經典,而經典的背後,是他紮實的功底和辛勤的研究。比如《中國古典園林分析》裏的插圖,幾乎全是他現場步測得到的一手資料。

因在建築創作和理論研究及建築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彭一剛曾先後獲得建築界最高獎項——梁思成建築獎和中國建築教育獎。2019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勘察設計行業傑出人物稱號。

作為建築學家,彭一剛致力於建築美學及空間構圖理論、建築設計方法論、傳統建築文化與當代建築創新的研究,這些研究既滲透了古今中外的哲學、美學思想,又緊密聯繫中國當前的建築創作實踐。

倫敦中國城、山東省平度市公園、劉公島甲午海戰紀念館、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彭一剛的眾多建築作品已經成為城市一景。

他把自己對中國建築之美的領悟,糅進為母校所做的設計中。天津大學敬業湖中有一座“求是亭”,那是彭一剛用“實事求是”的校訓時刻提醒一代代師生,對科學真理的追求永無止境。

博士生李偉記得,每次去先生家,總能見到他在一絲不苟地伏案工作,“逢年過節也不例外”。每當先生創作了新作品,總會拿出圖紙與大家分享並徵求意見。李偉説:“先生是把他人生的喜、怒、哀、樂全部融進了畢生追求的建築創作中。”

學生們敬他愛他,喜歡把“彭爺爺”曬在自己朋友圈裏:有時他坐在敬業湖邊親自監工求是亭復建,有時他大步流星走向建築北館,最多的是他站在教室外盯着牆壁上掛滿的學生設計圖沉思。

而今年期末,那個總是悄悄到教室看圖評圖的老先生,不會再來了。

本報天津10月2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通訊員 趙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2 字。

轉載請註明: 培養大師的大師走了 - 楠木軒